2014年12月6日下午,“冯法祀先生百年诞辰专题研讨会”在我院美术馆举办。作为冯法祀百年诞辰专题展延伸展开的学术纪念活动,研讨会由邵大箴先生、图书馆副馆长曹庆晖担纲学术主持,邀请到了戴泽先生、杨先让先生,造型学院院长马璐、造型学院高天雄,以及冯法祀先生曾经指导过的学生代表,中国近现代美术领域专家学者、青年艺术家二十余人参与。
研讨会围绕六个议题展开讨论,分别为冯法祀的“艺为人生”、冯法祀与徐系教学体系、冯法祀与“抗战美术”、冯法祀与“马训班”、冯法祀的现实主义及冯法祀艺术研究。
学术主持邵大箴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深情介绍了冯法祀先生:作为美术教育家,他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艺术家,他的创作在20世纪现实主义油画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冯法祀一生执着于艺术事业并忠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回忆起与冯法祀的往事,邵大箴谈到,“1984年我第二次访问法国,到卢浮宫参观,在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前面看到一个梯子,上面站了一个中国人。这个人就是七十岁的冯法祀先生,他正站在梯子上临摹德拉克罗瓦的作品。每次回想起冯法祀先生,都让我想起当时他带给我的感动。”
年逾九十的戴泽先生也亲临研讨会现场。他回忆道,“冯法祀先生是我的学长。我在重庆时就看过他的画,现在还清楚记得那张作品叫《雁荡山》,画得很大很有气势,印象很深。”在戴泽的印象中,冯法祀一直是徐悲鸿先生的拥护者和传承者,并为徐悲鸿所器重。
1948年考入北平艺专的杨先让先生谈起自己与冯法祀先生的接触,“1952年,冯先生指导我们毕业班进行连环画创作。他的艺术思想、创作技巧很多都直接来源于徐悲鸿先生”。杨先让认为冯法祀创作的油画作品《刘胡兰就义》,是革命历史画,也很真实、很朴实。
高天雄教授结合中国美术馆和我院美术馆举办的两个冯法祀百年诞辰展览谈到,“展览使我们了解到《刘胡兰就义》、《捉虱子》几件名作的背后,冯法祀先生一生是如何走过来的。联系到当下的主题性创作,我认为不仅应研究作品本身,还应研究作品背后的作者本人。”
马璐教授结合对现实主义创作的理解谈到,所谓现实主义不应仅仅停留在把对象画“像”,而是要深入生活,抓住别人没有抓住的东西,使画面具有象征含义,这才是现实主义的精髓。
画家王阿敏曾于1960年代在中央戏剧学院师从冯法祀先生。回忆冯法祀的教学方法,王阿敏谈到冯先生很注重写生,“写生就像存钱一样,你的速写本就是你的银行。你不停地速写、搜集素材,就像你在存钱。等你创作需要的时候,把你的速写本拿出来,零存整取。”
大家还主要就冯法祀与现实主义及抗战美术的议题展开了讨论。如广西艺术学院刘新教授认为,冯法祀在抗敌演剧队的经历,与前线现实零距离发生感受,使其成为与当时历史主流贴合最紧密的艺术家个案。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韩劲松认为,应将冯法祀作为一个案例,置于抗战的时代背景中,联系当时活跃在大后方与前线的艺术家,扩展开来讨论抗战美术对中国现代美术的意义。其他学者与青年艺术家也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表达了对冯法祀先生艺术造诣的尊重,特别是对冯法祀先生“艺为人生”理念的敬仰。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还特别表达了对冯法祀先生之子冯世光先生的感谢,感谢他多年来对冯法祀作品的整理和修复,为美术界研究和梳理冯法祀先生艺术成就提供了宝贵财富。
学生 赵晶/文
宣传部 徐新立/图编
2014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