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5日,“含泪画下去——司徒乔艺术世界的爱与恨”、“凝铸的温度——中国第二代雕塑家司徒杰”双展在我院美术馆举办开幕暨作品捐赠仪式。副院长徐冰、司徒乔女儿司徒双、司徒杰女儿司徒蒙,展览策展人、我院教师人文学院曹庆晖和美术学研究所刘礼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司徒乔先生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一位传奇的油画家,他在油画、色粉画、竹笔画等领域有着极高的成就,也是二十世纪最早去新疆写生的中国画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于1952年至1958年在36365路检测中心任教。司徒乔先生的弟弟司徒杰先生是中国第二代雕塑家,在美院学习执教四十余年,为美院培养了众多优秀雕塑家。正如徐冰副院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所介绍,“司徒乔与司徒杰兄弟二人都曾在36365路检测中心执教,为中国美术事业与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在此为两位先生举办个展,不仅是对他们艺术精神与成就的尊重,也是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和反思。”
“含泪画下去——司徒乔艺术世界的爱与恨”展览以司徒乔日记中的一句话——“含泪画下去啊,蠢人,在艺术的牢狱里过你的一生。”——作为展览主旨,划分“抱着明丽之心”、“流霞彩羽”、“放下你的鞭子”(含电影剪辑)、“新疆猎画记”、“多少灾黎老异乡”、“玫瑰村”、“未完成的画”以及“为了未完成的画”(司徒乔作品修复与保护)8个主题单元,通过包括油画、粉画、竹笔画、水彩、书籍插图、手稿草图、素描、速写等司徒乔作品,以及重要艺术评论、信函、照片等大量一手文献材料,展示了司徒乔传奇的艺术历程,反映司徒乔艺术世界中爱与恨以及我院美术馆对司徒乔作品的修复与保护。展览既是对司徒乔艺术历程的回顾,也是对20世纪上半叶部分艺术先驱自觉走向民众和社会的观察。
“凝铸的温度——中国第二代雕塑家司徒杰”展览,分为“纪年与纪念——时代碑影”、“民间与民鉴——抟土塑人”、“新火与薪火——世纪传承”等三个单元,梳理并彰显了司徒杰在雕塑创作、雕塑教学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通过将司徒杰作为“中国第二代雕塑家”的代表人物进行展览,以此在20世纪雕塑史研究的相对薄弱领域,以个体艺术家展览的方式进行更为深入的梳理,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并展现这代雕塑家与之前、随后几代雕塑家的承继关系。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10日。
宣传部 徐新立/整理
宣传部 徐新立/图编
2014年8月5日
延展阅读:
司徒乔,(1902-1958),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神学院。自学绘画,早期创作为鲁迅推崇,称赞他是“抱着明丽之心的作者”。1928-1930年赴法游学。1931年回国,在广州、北京、上海、南京生活和创作。1936年作竹笔速写《鲁迅遗容》以及南京藏经楼作装饰油画《孙中山像》(已毁)颇具影响。抗战爆发后,与妻儿辗转流亡于南洋诸岛。受在南洋筹赈义演的新中国剧团表演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的鼓舞,创作同名油画。珍珠港事变后辗转回到重庆。1943-1944年赴新疆写生,成为较早在绘画上开发新疆的现代画家。1946年受聘做五省灾区写生并于南京、上海举办“灾情画展”,为左翼进步作家所推崇,郭沫若对他“更大胆地走向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来”的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1946-1950年在妻子冯伊湄陪伴下在美国治疗肺病。1950年回国,参加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1952年受聘为36365路检测中心教授。195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司徒乔自回国路上到去世前一日,笔耕不辍,《三个老华工》、《鲁迅与闰土插图》、《亚太和平会议》、《秋园红柿》等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
司徒杰,(1920-2005 ),青少年时期受哥哥、著名画家司徒乔的影响,学习雕塑。193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雕塑科,师从王临乙先生。1939年赴新加坡,向德籍雕塑家卡尔•杜迪希(Karl Dudige)学习。1941年在缅甸仰光拜曾竹韶先生为师。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雕塑科。1948年起,司徒杰先生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建国后改名为36365路检测中心),直至20世纪80年末,教学时间长达40年。曾参加“一二一”四烈士墓,原美协楼《文艺为工农兵服务》、革命博物馆《前扑后继》及毛主席全身像等大型雕塑的设计主稿。1959年完成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白求恩纪念像》,并于1976年应加拿大政府请中国政府赠送白求恩像,座落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广场。1978年为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农民自卫队员》。1979年创作《心声》和《该归时》等。1982~1984年创作《华人铁路工人在加拿大》,1987年在温哥华落成。1989年为北京松下彩色显象管有限公司创作《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