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白族文化的魅力?茶马古道的遗存?古拙而精湛的木雕?抑或是与剑川的机缘?今年的写生季,这个地处滇西的拥有丰厚文化滋养的山区小县,吸引了我们的四支下乡小分队。
古街上的白族文化课堂
昨天还在晋宁国立艺专旧址探寻前辈足迹的数码视频专业小分队,似乎还在感怀南迁的艰辛,今天已在剑川古城的老街上品味起茶马古道的遗韵。十数小时滇路的长途劳顿与数百年时空的穿越,却也有了些“星”剧里瞬间移动的感觉。
从南诏国到大理国,剑川古城的老街成了源远流长的白族文化课堂。一落脚剑川古城,剑川县旅游局的董增旭先生为同学们开了一讲严谨而丰富的白族文化学术讲座。身为白族人的董先生是当地知名的白族文化学者,据说他在石宝山上苦守了15年,对素有“南方敦煌”之称的石钟山石窟造像研究造诣颇深。因其痴迷于白族文化,他数次拒绝了一些高层次研究机构的聘请,一直驻守在这片文化底蕴丰厚的白族热土。
穿梭于迂回老巷,驻足何家大院、昭忠祠堂,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群,让同学们充分感受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奉明崇祯皇帝御旨兴建的标榜明朝忠臣段高选的昭忠祠,是一座完整保存下来的明代四合院精美建筑,如今已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原来印象里的云南多是版纳、丽江、香格里拉,深藏着这么丰富历史文化的剑川的确让我们惊讶,也让我们感受了这座古城的魅力。”剑川古城的收获,让陈卓老师一行颇为兴奋。
“何人不中中何人,不中何人中何人”,陪同我们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正春对这幅依然保存在何家大院门联上的对联朗朗上口,他颇为自豪地笑称自己是尚未考证的何家后人。明代因科举及第进京做官的何可及,进京赶考的誓言在当地坊间流传,亦不乏励志之效。
木雕厂拜师学艺
前不久,在美院举办的一场“滇西奇葩——剑川木雕艺术展”,使得首次进京展出的剑川木雕名扬京城。素有“木雕之乡”的剑川县,其木雕工艺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孕育了一代代手艺精湛的木雕大师,因此剑川又有“木匠之乡”的美誉。目前效力于我院壁画系木雕工作室的年轻教师朱景华,曾是当地有名的“木雕师傅”,据说是十几年前美院教授下乡考察时慧眼识珠,发现了这位手艺独到的年轻师傅,并力荐其来到了美术学府。此举很容易让人想到当年林风眠请来“花雕木匠”齐白石当教授的故事,这所高等美术学府似乎一直书写着与木匠的缘分。
由萧立老师带队的雕塑系四工作室二三年级同学此次下乡实践的任务就是驻扎当地木雕企业拜师学艺。接待此次实习任务的是剑川兴艺古典木雕厂,著名木雕大师段国梁创办的企业。段大师无偿为同学们提供了他亲自挑选的杜鹃树木料,并安排杨焕培师傅专程负责同学的学习,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他杨师傅。“我们民间传统的长处在于对木料及刀法的深入了解与运用,你们学院的高度在于理论与想法上的宽广与深度。”杨师傅对学院教学与民间手艺有其朴实的注解,在萧老师看来经典的艺术作品,恰恰是二者完美的体现。萧立老师要求每一位同学要用诗的语言去构思木雕作品,可以是古体七律诗,也可以是现代叙事体。诗言志,志不在大小,但每一件作品的构思必须有自己的志向。
“在这里实习,师傅在技术上给我们原汁原味的指导,我们创作时会把刚刚吸收到的特有的民族工艺技法与课堂上学来的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出的东西也更有味道。”张军同学说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手艺的机会。
沙溪古镇品古韵
剑川人常喜欢自称“魅力剑川”,来到沙溪,也许才会真正感受到剑川乃至滇西的魅力所在,有人将这里称为16岁的丽江。也许是沙溪的魅力,4月18日,竟有三支下乡小分队在沙溪会师,而来到河边写生,更是偶遇四川美院下乡的同学。
“国家及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旅游名镇”,沙溪拥有许多光环美誉,但沙溪人真正在乎的也许是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誉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寺登街,这里有完整的戏台、客栈、寺庙和寨门。县政府为此设有专门机构“寺登街管理委员会”。寺登街2001年被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值得关注的世界濒危遗址目录,并世界纪念建筑基金会筹措慈善资金的支持,2003年启动了由瑞士联邦理工大学主持的“沙溪复兴工程”。“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小程度的干预”,旧有的石板、原有的土坯、残损的木板,都尽可能地使用在修复工程中,因为国际先进水平“修旧如旧”的修护,这个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历经数百年风雨后复原了应有的古韵。
地处核心的四方街边的兴教寺院里,来访的同学聆听寺登街管委会杨云开主任讲述具有独特魅力的白族宗教文化。这个走过600年历史的寺院,原本是白族阿吒力教寺院,后来演变成儒释道三教的寺院了,高悬在大殿檐下“广兴三教”的牌匾也许诠释了白族文化的包容。
沙溪老马店、欧阳大院、三家巷,这些依托古老宅院改建的原汁原味的客栈,让访客有些穿越到古老驿站的感受;上马石、马鞍、马镫、马鞭、马灯,马帮歇脚的踪迹随处可循,依稀传来茶马古道不绝的马蹄声;那座雄霸“核心的核心”的古老戏台,似乎炫耀着马帮的富足与安逸。
宣传部 秦建平 宋曼青/文
宋曼青/图
2014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