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晚7点半,青年教师协会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今年第一次学术交流会,此次与大家分享最新创作和研究心得的是同为太原老乡的雕塑系张伟副教授和人文学院曹庆晖副教授。
张伟:“他”
张伟作《那人那山那块布》主题发言,他以“2013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 选择”中的个人作品为例,具体阐述了创作作品的整个过程,谈及他近期对肌理有序、无序变化的痴迷。
“‘他’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当学生当得好!”张伟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曾经学习山水风景雕塑的制作,回国后发现自身热衷的还是人物,制作了一系列知名的雕塑作品如欧阳修像等。本次6人题名展的“那人”指的是以其同学好友和西藏喇嘛为原型的两件小雕塑作品;“那山”是以他对自然界的感受为原型而创作的巴比塔;“那块布”如灰布《仓》是以他所见的喇嘛脱下的袈裟为原型,这些袈裟堆在地上时神似盘膝而坐念经之人,同时也包括他在中国传统泥塑、中亚泥塑中寻找灵感而成的黑布《墨》和红色袈裟布。“那人、那山、那块布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整体”。
张伟强调其艺术是观念性的雕塑而非写生,强调作品要有节奏语言与韵律语言,也试图传达雕塑以外的东西。同时他也提出了对雕塑创作上的疑问,即“雕塑在中国传统中并无概念,那么传统的艺术家如何看待雕塑?如今我们的雕塑到底在做什么?它的延伸力量到底有多大?”
曹庆晖:“看”
曹庆晖以《画家视角与中西之间——朱乃正油画创作视角衍变的缘由与困局》为题,讲述他对朱乃正先生绘画作品的研究。他认为美术史的一项任务就是考察和研究艺术家如何观看,为什么如此观看形成的绘画作品才叫艺术,他的此次研究就落在了“看”这个角度上。
他从朱先生不同时段的作品入手,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呈现出其早期作品几乎全为仰视,而后期画面则多平视或俯视的特点。究其原因,他认为,第一,朱先生的视角形成有一变化过程:首先是从工具到绘画风格的形成,是在美院教学过程中以仰视模特的学习习惯而形成的“工具性视角”;后在逐渐创作《金色的季节》等作品中,慢慢从工具性视角转成叙事性的绘画风格。其次是从政治叙事转到精神叙事风格,朱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慢慢不满于简单的叙事而更强调表达方式,绘画中自觉的东西开始张扬,这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开始变化的映证。第二,这也是中西之间视角的差异所致。西方贯以仰视为主,而中国传统则多为俯视。同时,画家创作过程中的视觉调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方是写生式的抬头运动,而中国则更多的是因心造境的低头临摹。
随后,参加交流的教师就两位主题发言人的演讲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创作如何打动人?情感还是技术?”、“创作给自己还是为了展览?”、“观与观照,判断与经验”及“对于艺术家,是不是没有涉及美术史家所设定的问题的创作就不算艺术?”、“视觉是不是那么重要?”等,就此展开了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领域间的碰撞与交流。
此次是青年教师协会举办的第五场交流会,据“青教会”会长孙逊副教授介绍,早在CAFA教师展筹备阶段,他们就邀请刘小东、缪晓春、隋建国,苏新平、尹吉男、王璜生等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美院学术骨干与中青年教师谈创作、学术。为鼓励青年教师的创作热情,全面展现青年教师在教学、创作、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在刘小东老师的倡导下,青年教师协会、学术委员会从去年10月24日开始,先后举办4次交流座谈会,来自造型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13位青年教师呈现他们在创作、学术上的最新思考,并由学术科研办整理成册,付梓出版。通过交流,让青年教师在于前辈、同侪的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位置,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
学生 张柏寒/文
宣传部 吴琼/编
2014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