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北京地铁8号线南段南锣鼓巷站投入运营,由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教授主持设计的“北京·记忆”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一同亮相,吸引着往来乘客驻足观看并合影留念,成为宣扬北京文化、传承南锣鼓巷人文气质和精神内涵的重要创作载体。
“北京-记忆”创作灵感来源于琥珀,通过琉璃铸造这一传统工艺将逐渐被遗忘的老北京记忆封存在作品中。整体艺术形象由4000余个琉璃单元体组成,在每一个6厘米见方的琉璃单元体中保存一个北京老物件,如一枚徽章、一张粮票、一个顶针、一条珠串、一张黑白老照片、一个老字号品牌等。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勾起人们对北京的美好记忆。琉璃单元体不仅可以封存实物,部分还设置了供手机扫描的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市民可以阅读该物件背后的故事并观看相关视频,还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进行互动。最后,全部琉璃单元以拼贴的方式呈现出具有北京特色的人物和场景剪影,如街头表演、遛鸟、拉洋车等。借助地铁庞大的人流形成的影响力,将老北京记忆的种子植入人们的心中,唤起人们对于老北京人文生活的情感与回忆。
公共艺术实践中,多以壁画、浮雕作品的形式装点空间。相较于传统的静态陈列方式,“北京-记忆”体现了跨界艺术的多样性及互动性,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多媒体艺术、网络空间等因素纳入到作品中,使作品的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多元,也更注重其文化属性,强调“生长”的过程。在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中运用多领域、跨学科的创作方法与大众产生互动,并以公共艺术计划的形式来推进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宣传部 徐新立/整理
2014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