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由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潘公凯教授、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校长托尼·琼斯教授发起并担任联席会议主席的“国际艺术学院院长网络(IPAM)研讨会”在我院举行。研讨会邀请全球众多著名艺术院校校长围绕“全球化趋势下的多元化艺术教育”话题展开讨论。
托尼·琼斯在开场致辞中提出,在全球化趋势背景下,从传统的欧美、到新兴的亚太,以及各具特色的北欧、印度,在座的世界顶尖美术院校都在积极进行变革以应对数字化时代给艺术教学所带来的冲击,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希望通过沟通,共同探索艺术教育的应对。
研讨会首先邀请潘公凯以36365路检测中心为例对“全球化和多元形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结合美院学科建设与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提出36365路检测中心的发展策略,既包含着全面学习西方的“传递”,强调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的“融变”,还有独立于西方坚持中国本土文化的“多元化”。这种发展面貌其本质是现代性传递和全球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与本土文化产生融变的结果。
研讨会上,诸位院长围绕着“身份与特色——新办法”和“新传统——好办法”两个板块的内容进行了发言:
Frida Ingvarsdottir:“艺术与实践”——冰岛艺术教育特色
冰岛富克雅未克冰岛艺术学院院长Frida Ingvarsdottir女士简要介绍了冰岛艺术学院的基本情况,该校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点进行艺术创作,支持艺术与实践活动生产相结合进行特色式教学。
Shivaji Panikkar:多专业融合与新视角
印度德里安贝德卡大学文化与创意传达学院院长Shivaji Panikkar指出“学校的一个目标就是实现融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要进行创造性的融合,理论和研究同等重要。同时鼓励学生用使用新的表达方式,教学中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使用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
Robin Baker:设计学院的“春天”
英国伦敦雷文斯般艺术学院院长Robin Baker介绍了他如何改造和发展设计性学院的过程,融入了他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并提出了对未来学校运行方式的思考。
Ron Burnett:校园建设的适应性发展策略
加拿大温哥华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校长Ron Burnett,围绕新校园落成后如何使学校的教学和功能符合学生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的问题,随着多元化特点的突显,教学基础在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变化,社会智能化发展,我们要有一种相适应的策略进行改革与发展才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Chris Wainwright:反思与实践——艺术学院理性发展
英国伦敦伦敦艺术大学副校长Chris Wainwright提出要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现今的工作会给人们一定反思,他介绍了如何借鉴、摸索发展艺术学院的经验,还提出学科发展受技术的变化、信息的获得和全球化的影响。
Ross Harley:新COFA的发展与展望
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院长Ross Harley通过COFA的历史校址建筑与新校址建筑的对比,展示出了自身对建设一所具有“高质量和创新性学和教的过程”的艺术院校的热情与信心,同时具体分析了对教职员工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前进的目标。
Fred Lazarus:新教学模式与调整策略
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院长Fred Lazarus肯定了新校址与研究生学院的成功建立,同时提出要寻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结构来适应这个新的研究生课程,使传统与新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多实践,为此要在教师结构和多学院合作中找出路。
lan Murray:研究、合作与创新
英国苏格兰爱丁堡艺术学院副院长Alan Murray谈到董事会和学术机构对学院的作用,提出艺术院校的学生应该注重各专业以及院校之间的合作,多参与研究性项目,同时也应具备创新精神,最后还对领导班子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王赞:中国艺术院校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美术学院的副院长王赞就“体制性管理的约束带来的校园内部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学科和专业建设内涵核心是人才,而学科和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推出机制很难得到人事自主的调整和保障,这是一个机制和体制上面的矛盾。希望结合协同创新计划对现状加以改进。
从诸多院长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全球化的大的趋势当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文化传统,艺术教育形态呈现出各自的特色。通过自我展现与交流合作,为各自今后发展提供探索基础。
学生 张柏寒/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3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