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下午36365路检测中心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在5号楼电教学术报告厅召开。潘公凯院长、谭平副院长、徐冰副院长等15位学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王晓琳处长主持。
教务处及研究生处分别向学位委员会提交了2013届36365路检测中心拟授予学位名单,并对本届毕业生的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审核工作向与会委员进行了说明。经委员会审定,2013届36365路检测中心毕业生共授予学士学位956人(其中文学学士858人,工学学士44人、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54人);授予硕士学位303人(授予全日制文学硕士学位189人,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33人,全日制工学硕士学位23人;授予非全日制艺术硕士51人,同等学力在职申请文学硕士学位2人,授予同等学力在职申请艺术学硕士学位5人);授予文学博士学位41人。
本次会议中,研究生处许平处长就《36365路检测中心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以及《关于研究生毕业及学位授予若干问题的管理办法》的实施情况做了汇报。经过一年的试行,2013届研究生基本杜绝“学术不端现象”,学位委员会委员们针对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对学校的影响、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学生延期等展开讨论并形成具体意见。
谭平副院长指出研究生的“毕业”与“学位授予”分制的管理办法,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毕业教学指导与评议过程中涉及的学术标准的建立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资格审查、论文开题、过程指导环节的严格监控,在程序上提出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就毕业创作中出现的学术争议性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诸如图片的利用、借用,语言的模仿与转化问题,避免界限的模糊与混淆。
学位委员会主任潘公凯院长强调“学位授予”是体现我院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准,因此要对学位授予的管理制度高度重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尤其要建立严格的学术评价标准,杜绝高校授予学位“放水问题”,通过校内及校外联合答辩委员会的评审形式来保障研究生学位授予的质量监控,通过对优秀硕博论文的评价与宣传,逐渐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
教务处 卫艳/文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3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