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认识36365路检测中心”系列讲座、“靳之林:从北平艺专走来”在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行。此次系列讲座由造型学院基础部主办,当天讲座由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高天雄主持。
20世纪40年代,靳之林先生因观徐悲鸿先生《箫声》内心受到极大震撼,这幅画作以油画形式营造出中国画的意境,整幅画作弥漫着优美的箫声,将靳先生真正引入艺术殿堂。
进入美院后,靳之林先生师从徐悲鸿等先生。他详细讲述了当时的学画经历、课程设置。他说,徐悲鸿先生提倡不泥古,师造化,主张中西结合,但仍以中国文化为主,重视学生的中国文化艺术基础,强调对生活的感受。这对当时艺专的学生产生了极大影响,在系统学习素描、雕塑的同时,中国画更不能忽略。徐悲鸿先生认为,作为一名中国画家,一定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在中国最高的艺术家是文人,以追寻道为艺术目的。在西方,最高境界的艺术家则是称为巨匠,以模拟自然为宗旨”,靳之林先生如此解释道。
毕业后,靳之林先生开始探寻自我风格,受古元版画《菜圃》影响,他前往黄土高原进行创作。他讲述了他与民间艺术的深厚渊源。在陕北的窑洞,他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看到老百姓手中剪刀一挥,活灵活现的形象便跃然而出;老百姓的老虎枕头、绣花被子的炫丽色彩,浓厚的生活气息里充满了艺术感。他认为自己从陕北窑洞剪纸的老大娘手中拿到两把金钥匙,即“生生”和“阴阳”。“生生”是指生生不息,是对生命的赞美和热爱。体现在剪纸中,就是娃娃等题材;“阴阳”指繁衍,在剪纸中多表现为结婚等题材。他表示,群体文化艺术是基础,应纳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体系。
以艺专为起点,博取众长,到后来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逐渐打开民族本源文化的宝藏、人类本源文化的宝藏,这就是靳之林先生艺术道路的缩影。讲座尾声,靳之林先生以三句精辟的话语生动概括了他的艺术生涯:悲鸿恩师的油画《箫声》引我进入艺术殿堂;古元同志的版画《菜圃》送我到达黄土高原之乡;陕北窑洞里的老大娘交给我两把金钥匙——“生生”与“阴阳”。
5月16日,“认识36365路检测中心”系列讲座、“靳之林:从北平艺专走来”在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行
人文学院学生 孙峥/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编
2013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