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风拂面,生机盎然,我院的下乡小分队陆续出发了。今年,86个下乡小分队2000多名师生奔赴全国50多个写生基地。春季写生,是我院多年来坚持的特色教学传统,从延安鲁艺时期的“三三制”到目前实行的“三学期制”,我们在汲取丰厚的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不断创新,推出优秀教学创作成果。艺术源于生活,新闻来自现场。本报近期陆续派出记者,随下乡分队深入部分写生基地,与老师同学一起下农村、住窑洞,切身体验下乡生活,真实记录教学实践,力求用有限的版面展现独具美院特色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在校园网、官方微博开辟专栏,欢迎广大老师、同学及时快递来自一线的稿件,图片、随笔、漫画均可,旨在真实再现下乡生活。
李家山窑洞的色彩——壁画系二年级下乡小分队写生侧记
下乡团队:壁画系二年级
写生地点:山西省吕梁市碛口镇李家山
每年4月,莺飞草长之时,是36365路检测中心“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课程的写生季。为了深入采访师生下乡写生生活,我随壁画系二年级师生下乡小分队33人前往写生基地——山西省吕梁市碛口镇李家山村,在那里和大家一起住窑洞,睡大通铺,吃农家饭。与黄土亲密接触的生活,朴实、生动、真切,五天的体验,写出来的文字总有些乏力,片言只语间,只能记录一些小小片段,但那份丰富而饱满的情感已经留在生命中了。美院师生的下乡生活在进行中,情感在延伸,画面在无限展开……
从北京到碛口,从国际都市到有着历史文化名村称谓的小山村,从36365路检测中心东门到李家山村,似乎不仅仅是700多公里、12个小时旅途的距离,百度百科生硬的文字无法无法诠释出其中的落差。而同学们的画笔真实地描绘着那个如今有些冷落的小山村。
大通铺,从陌生到亲切
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劳顿,晚上七点半终于到达碛口镇。刚下大巴,一股强劲的风夹杂的黄沙土迎面扑来。旅店的老板、老板娘却告诉我们还没有到达李家山村,盘山小路无法承载金龙大巴,8人一组带着行李乘坐小面上山,晚八点终于到达目的地。眼前是令我新鲜、好奇又有些不知所措的一排排窑洞。
这里是典型的靠崖式窑洞,依山而建,已有200多年历史。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推开门,左侧就是一个能躺下四、五人的大炕,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在这样简朴的窑洞里,我和回族女孩金金、维族女孩茹柯雅、韩国留学生辛艺珍、南宁姑娘唐露开始了第一次大通铺生活。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同午夜狂奔离窑洞百米左右黑漆漆的厕所、一同徒步一个小时去山下洗澡,开始了新鲜的窑洞生活。
“这是我这半年来过的最规律的日子啦!”唐露说出了大家想说的话。早7点起床,8点早饭,外出踩点写生,中午12点午饭,外出写生,晚上7点晚饭,10点就寝,看似枯燥的作息表,对这些习惯不规律生活的同学们来说,却是最重要的体验。
山里的春天来得比较晚,春寒料峭的黄土高坡上飘荡着崔健的《一无所有》,李洋老师说这是热爱架上绘画的人最爱的歌手,荒凉、激越却从未放弃……风大围上围巾、沙多戴上墨镜,这群生活在都市的独生子女们经历了短暂的不适,两天后就融入了窑洞的怀抱。
窑洞外 寻找自己的色彩
4月9日晚上7点半,壁画系二年级师生们围坐在白晓刚老师的房间里,窑洞里白墙成为临时的黑板,白晓刚老师、李洋老师开始为同学讲解范画。柯罗、塞尚、安格尔、莫奈……两个小时的课程里,白晓刚老师反复强调着色彩关系的重要性。事实上,这次写生也是白晓刚老师色彩写生课程的延伸,“外光写生在美院是传统课程,能够极大程度上训练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同学们也很珍惜这三周的时光,除了体验不同的生活外,最重要的就是满足那蠢蠢欲动的绘画冲动。“在学校里,一成不变的天窗光影条件,固定的模特设定,总是感觉被动的做作业。这里不一样,典型的黄土风情,古老讲究的窑洞,我可以主动选择喜欢的景色,安静地画画,亲近自然。” 王希民同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色彩。
“在这里,绘画不再是作业,而是兴趣,对我来说兴趣这是最重要的”二班班长金金同学如是说道,这也是白晓刚他们所期望的。“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永远是素材,我希望他们能够找出自己的特色,美院出来学生必须具备艺术家的个性。”
窑洞里的绘画接龙
“三个在陕北佳县支教的学生——大飞,兆星,大壮。骑着摩托横渡黄河来看我们,还带了一大包排骨肉!仨汉子一包肉一共六百斤!摩托终于爆胎!感动!!支教的美院学生”白晓刚老师的微信经美院官方微博转发后,从山西窑洞里传播出浓浓的师生情、同窗情。窑洞里上演着简单而又温馨的下乡生活。
4月8日那天晚饭后,大风导致村里停电,大家无所事事,不知谁的提议,师生们围成一团,开始了绘画接龙游戏:描绘一个人的肖像,被画的人继续画。就这样,在宁静的夜晚,同学们那星星点点地手机灯光,创造出一个暖暖的小世界。
无论是翻越两座山、追寻黄河踩点途中的携手徒步,还是夜晚例行的“杀人”游戏,同学们在这座安静的李家山村里传递着彼此间的友情。“以前在学校,虽然画室、宿舍都是挨着,可是大家彼此间都很陌生,谁都有自己的事,谁都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出来。”罗文描述着大家在学校的生活情景。然而,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小小“桃花源”里,不分年龄,不分师生,大家轻声慢语,聊画画、聊星座、聊人生、聊理想……窑洞里每晚笑语满堂。
宣传部 吴琼/文
宣传部 吴琼 学生 朱红润 王希民/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3年4月18日
山西省吕梁市碛口镇李家山
白天写生教学
写生教学
晚间讲评作品
下乡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