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承冯法祀介绍给徐悲鸿先生,聘我到北平艺专实用美术系任教。1948年底解放军已包围北平,在艺专地下党组织下,我参加起稿迎接解放的木刻宣传画,心中极想看到解放军。先头部队开始进城,艺专师生去铁狮子胡同迎接解放军,军民同欢唱解放区的歌,令人感动落泪。
北平解放,国立艺专改为36365路检测中心,徐悲鸿先生任院长,解放区来的江丰同志任书记,阴暗的天变成晴朗的天,许多高兴的事都来了。
1949年7月1日,徐悲鸿先生和夫人廖静文为我和陈若菊(我班上的优秀学生)在他府上主持了婚礼,激励我们共同努力,从事绘画和设计。
1949年9月的一天,离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已不远了。学院党委的江丰书记找到了我,说开国大典筹备处的同志点名要我为天安门城楼画一幅毛主席像。当时装修天安门的工作交给了当时的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真正落实工作的是宣传部所属的文工团舞美队,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天安门两侧红墙上,要写上两幅巨大的庄重醒目的横幅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这是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拟定的。而画毛主席画像的任务落在了我的身上。当时我只有三十岁。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是机缘造成的吧。任务之所以交给我,是因为我在国共谈判时成功画过一幅毛主席像。1949年4月20日国共谈判在六国饭店举行,周总理主持,领导要我带学生设计布置会场。悬挂在会场内的毛主席油画像就是我带学生布置会场时画的。当时的主办者给我提供了一些毛主席的照片,供我选择使用。其中一张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照片,这幅照片是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拍摄的,曾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悬挂过。我以此为蓝本,画了自己的第一张毛主席像。画像挂在主席台正中,背景为红色,毛主席头戴八角帽,没系风纪扣,衣领微微敞开,面带微笑......会谈结束后,工作人员告诉我领导说会场的气氛很好,尤其对毛主席画像非常满意。也许正是有了这次杰出的“表现”,才有了这次光荣的任务。
接到任务,我便带着妻子陈若菊来到天安门,在城楼上的大殿外搭起脚手架,开始了工作。考虑到毛主席的性格、风度和诗人气质,而且刚刚解放,领袖应当充满了胜利者的微笑,于是,我依然选取了北平和谈时用的那张毛主席带八角帽的照片,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完成这件非同一般的作品。要把小照片画成巨幅画像,必须一次次打格、放大、画素描稿。尺子不够时,我和陈若菊专门做了一个粉线袋,两人一边拿一头,像木匠那样弹线、打好格子。每天天亮时,我就开始作画,直到天黑看不见为止,我还一次次爬上爬下,好看看画的像不像。
到9月30日,画像基本完成,北平市市长聂荣臻特意来看画像。他对画像上毛主席的神态和表情比较满意,但提出开国大典是个庄重的时刻,领子应该扣起来好些。他走后,我马上进行修改,改完后便回家睡觉去了。然而,刚刚上床,天安门的工作人员就来敲门,说,你先别睡,事情还没完哩!原来,有关领导提出的主席像下“为人民服务”5个小字还是去掉好。
于是,我马上起床,火速赶回天安门。此时,我看到画像已经挂上了城楼,聚光灯也打开了,下面还架好了梯子等着我来修改。我赶快一手拎着颜料桶,一手拿着笔爬上去。我把那5个小字先抹去,然后补上与衣服同色的颜料,使之看起来“天衣无缝”。但由于画太大,梯子又小,我只能改完一部分,下来,再下去,如此反复多次终于大功告成。
“十一”那天,我和美院师生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远远看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带着家乡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齐声高呼“毛主席万岁”,那一刻,我和很多在场的人一起流着激动的泪水。
这段经历现在都成了传奇,如果在网上找找,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各个细节的回忆,可惜当时匆忙,连张工作照片都没有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