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展览系列研讨会第十二场在北京今日美术馆De咖啡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彭锋教授主持,参会人员包括本次德国ZKM顾问、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巫鸿教授,国际美学协会会长柯蒂斯•卡特,美国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主任夏伟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肯特艺术中心主任康妮·伍尔夫教授,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馆长邵颖思博士,美国华盛顿菲利普收藏现当代艺术高级策展人瓦西里·赛特维克先生,德国ZKM项目经理安德里亚•布登塞先生,以及来自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者。
此次学术研讨会主要围绕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艺术的“弥散”现象,以及“弥散”后如何重新“生成”新的艺术形式等问题展开讨论。与会学者主要从“中国画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画发展现状与中国文化断裂现象之间的关系”、“ 艺术‘现代性’发展之路的国际研究”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潘公凯教授指出,以西方艺术家为代表的当代艺术探索,几乎已涵盖了艺术发展的所有方向,并且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弥散”开来,但其恰恰未曾涉足中国画领域;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中国画正在苦苦寻求其现代性发展。在此状况下,中国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同承载着特殊基因的DNA一样,保护、促进它的发展关乎全世界艺术未来的多样性,它将是人类艺术创新的可能生长点之一。通过讨论,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文人画中的“笔墨”是艺术家锤炼自身人格和精神性所留下的特殊“痕迹”,这是西方艺术所不具备的独特结构,即通过“转念”的方式以达到摆脱物欲束缚的审美境界。这一范畴是西方艺术家尚未踏入的沃土,其中蕴含着中国画发展的巨大空间。
对此,巫鸿教授特别指出,中国水墨画的传统能否被传承,重要的一点是“笔墨”的审美属性是否可以被西方和大众所理解。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方式对“笔墨”的内涵加以阐释。而“弥散与生成”展中《笔墨与人格精神》即是对这种“阐释方式”有益且深入的探索。
夏伟博士梳理了中国由战争和政治变革所导致的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并就文化的断裂及传承问题发表了观点。这一论题在与会者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大家分别就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断裂现象进行了探讨。
贝尔廷教授表示对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展览中提出的“现代性”问题感到非常兴奋。他指出,俄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中均形成了不同的“现代性”问题,除中国外的各国艺术家、学者更应该主动展开本国研究,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关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贝尔廷教授的发言引起了在场西方学者的广泛兴趣,布登塞等学者结合本国文化现状发表了各自看法。经过近四小时的讨论,学者们在艺术研究方面都获得了新思路,同时此次研讨会也为中国画未来的国际性发展及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理清了思路。
学院办公室/文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3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