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展览专场研讨会“当代视野的多种可能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来自国内9所单位的20位专家学者到会发言并讨论。会议由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我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共同主持。此次研讨设立三个主题,“错构与当代性”,“现代性的自觉”,“笔墨的精神性”,旨在汇集中青年批评家与学者讨论当代文化情境下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跨界实践与当代性
我院殷双喜教授观展后谈到,将水墨与影像形式相结合的创作实践,充分展现出潘公凯教授“宏观弥漫,微观生成”的艺术特点,也反映了他丰富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视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积极评价潘公凯教授在不断跨界的过程中对艺术进行深入思考,针对西方学者重在客体对象的艺术终结论,提出了基于主体自身的“转念”概念。批评家杨卫先生认为潘公凯教授的身份是复合型艺术家,亦代表了当代人身处的境况,这是由于跟传统相比,当代具有更多开放性与可能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敢教授对“当代艺术”的概念进行辨析并指出,在多元化的当代艺术形式并存的时代环境中应建立一种评价标准,即“核心价值在于内容与时代的契合或超越”。
放眼世界的中国梦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也随之增加,因而在重新认识传统的同时亦应增强全球意识,打通中西把握文化的制高点,未来也许能真正实现“艺术的中国梦”。我院余丁教授分析,对现代性的回应是对文化话语权的争夺,面对亚洲国家各自为战的现状,中国艺术界应对亚洲艺术提高关注度,进而有助于本国文化崛起。我院于洋副教授提出,在当代场域中展现笔墨既具可能性也具必要性,并且未来中西艺术间的融通互渗或博弈将持续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王端廷研究员认为在水墨的未来发展方向上,值得借鉴西方艺术史的经验进行多种尝试,潘公凯教授的展览即体现出在“纵横双向维度拓展”的努力。
范迪安总结时认为,潘公凯教授的展览可看作一个“复合性文本”,反映出他不断在主客体之间转换思考进行理性实践的过程,兼具开放性和多形式的特点,并体现出高度学术关怀。王璜生则结合当代文化语境谈道,随着公共展示空间的出现带来观看方式的改变,创作主体和生产对象也不同于以往,笔墨的形式语言面临变化的要求,这些都是当代性提出的问题,应予以正面应对。
学生 赵晶/文
艺讯网/图
宣传部 吴琼/编
2013年3月19日
学术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