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下午,今日美术馆举行了“潘公凯——弥散与生成”系列研讨会36365路检测中心学术委员会专场举行。座谈会由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景波先生主持,旨在围绕此次展览“弥散”和“生成”这两个关键概念,指向美术领域的核心问题意识,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引发讨论、批评和争辩。此次研讨会之前,“潘公凯:弥散与生成”系列研讨会城市设计学院、设计建筑学院专场师生对谈研讨会已于10日、11日举行。
多元跨界,锐意创新
孙景波教授开场谈及观展感受,“通过此次展览对潘公凯教授有了新认识”,展览四个板块的设置全面反映出其作为36365路检测中心管理者和美术教育家,同时在中国画、理论研究、建筑、装置等多方面取得成就。薛永年教授予以赞同并提出展览呈现三个特点,“知行并进,多元一体;跨界思维,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坚持核心。”杜键教授谈到,在欣赏展览同时也在欣赏潘公凯教授的才能,是对他敏锐观察力全方位的展示。潘公凯教授自陈这是兴趣和能力使然,在平日占据大部分精力的管理工作之余,他坚持抽出时间专注于理论研究、中国画创作、建筑设计和装置艺术。
融合中西,迈向未来
薛永年教授评价潘公凯教授的《中国现代艺术之路》理论性很强,突破单方面的哲学影响,将西方科学概念融入理论研究之中。王宏建教授观展后指出,此次展览延续潘天寿先生“拉开距离,两端深入”的观念,将艺术视野和学术视野进一步拓宽和推进,用中西结合的艺术形式表达一种自信,即艺术的未来可能在东方。易英教授认为潘公凯教授的装置艺术,将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科技与当代观念紧密结合,对国家文化战略和应对全球化文化竞争具有积极作用。
孙景波教授在总结时指出,“围绕展览进行的座谈很有成效,为我们思考在当代世界文化语境中,如何找到中国当代艺术新的生长点起到积极作用”。
学生 赵晶/文
艺讯网/图
宣传部 吴琼/编
2013年3月16日
“潘公凯:弥散与生成”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专场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