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春第一次美术史学年会在我院召开以来,每年一次的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至今已历经了六个寒暑。经历了跨越大江南北在全国各大院校巡回的旅程,今年年会的举办地又回归到中央美院,回到它的发起地。近十年来,人文学科的发展有目共睹:受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学生逐年增加,学术研究质量不断提升,这亦是各大艺术类院校和美术史学界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
11月24至25日,由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组委会和我院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美术史:拓展与深入——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在我院召开。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博物馆和出版社等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及相关专业学生参加了此次年会。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80余篇,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29位学者围绕理论研究与学术史、美术与考古、中国绘画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跨文化与跨学科和放眼世界6个主题进行发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饱含信息量的知识大餐。
24日上午的开幕式上,院长潘公凯教授、邵大箴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先后致辞。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教授、金维诺教授、薛永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泓研究员等与会专家出席了开幕式,活动由人文学院郑岩教授主持。
第一场讨论的主题是理论研究与学术史,发言主要涉及的方面包括美术史研究中新方法的拓展和学术史的总结。第二场讨论的主题是美术与考古。在时代上,这一场讨论所涉及的是早期中国美术史时段的研究;在材料和方法上,又牵涉美术史和考古学双重的思考。本场讨论中,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相关材料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第三场讨论的主题是中国绘画研究,发言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书画作品、题材和画家的研究方面,是对美术史传统领域进行的又一次深入探索。第四场讨论的主题是中国近现代美术,这一场的发言和讨论涉及近现代中国艺术在转型时期的种种独特现象。学者们就晚清民国以来,时代大变革下传统美术的发展和新兴艺术表达方式的出现,做了深入研究。第五场讨论的主题是跨文化与跨学科。近年来,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种方法,成为人文学科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在美术史研究中也有所表现。讨论中,专家以不同角度和方式进入图像和美术史研究,是全新的尝试和探索。第六场讨论的主题是放眼世界,中、外学者做了关于中国以外区域美术史的介绍、研究和探索,扩展了中国的美术史研究的范围和广度。
正如本届年会的主题“拓展与深入”,讨论会的发言涉及古今中外的美术史研究:既有对学科建设高屋建瓴的学术观察,又不乏鞭辟入里的个案研究;既包含学术史的研究、理论方法的研讨,又有对艺术家、流派的考察;不但有对画家生平、家世的考证,又有具体作品风格样式的论述;既有对于空间的探索,又有观念生成的研究;既有对图像资源合理使用的思考,又有对图像研究中过度阐释的提醒,及对西方美术史翻译工作中疏误的指摘。会场气氛热烈,讨论积极,专家学者与列席听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出色完成了学术交流的初衷,更得到了与会学者及听众的一致好评。本次年会的召开,对于活跃校园的学术氛围有着重要作用,更向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提供了一个深层次学术交流的平台,也展示了我院人文学院乃至整个36365路检测中心尊重学术、兼容并包的治学传统,加深了不同院校、不同学科间的互动和合作,为建设国际一流美术学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月24至25日,由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组委会和我院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
“美术史:拓展与深入——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在我院召开
人文学院 莫阳/文
人文学院 刘玉龙/图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12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