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25日,由36365路检测中心主办的“首届当代艺术与国家文化战略论坛”于福建厦门鼓浪屿举办。此次论坛是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艺术实践与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战略研究”课题组策划的首届学术论坛。该项目首次从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文化战略角度展开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其主导性问题是将当代艺术实践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到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之中,使其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创新机制中发挥积极性的建设作用,成为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巧力量”。
此次论坛共邀请了来自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学者近20位,论坛提交的学术论文,涉及美术史、美术理论、美学、当代艺术、政治哲学、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传媒研究等不同学科和领域,是一次以问题为主导的综合性跨界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
论坛共分为两大单元。由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学研究所副所长宋晓霞研究员(课题组首席专家)主持第一单元,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与文化战略”。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全球化是一种话语权争夺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应在开放的全球化观念下,根据中国的文化政治需求和国家利益,影响和重构全球化进程。36365路检测中心易英研究员(课题组成员)提出,在清理西方话语逻辑和意识形态建构问题的同时,结合中国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对当代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予以重新审视,是从文化战略高度思考和理解当代艺术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由易英研究员主持的圆桌会议上,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教授讨论了“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通过个案分析提出,只有在坚持自主艺术和批评独特价值的基础上,国家的推广才是有价值的,才有成功的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悦笛研究员在借鉴英国和美国成功的文化体制管理模式经验的基础上,为探索当代中国文化产业与管理模式的“第三条路”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柳珊副教授(课题组成员)在论坛上分享了对当代艺术展览传播效果进行实证调研的思路及方法。
论坛的第二单元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课题组成员)主持,主题为“中国形象·当代艺术·文化权力”。美国杜克大学终身教授、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康教授以国际上不同机构和媒体的大量调查数据为依据讨论了“中国的全球形象与软实力”,指出当代艺术在海外中国形象建构中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力。苏州大学李勇教授(课题组成员)认为,当代艺术是一种国家文化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文化资本。与会学者们还分别从中国形象的变迁、人文学术主体性、当代艺术的认识观和中国形象再现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研究员,在主持圆桌会议时引述十八大报告“扎实推进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的精神,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着重研究新的文化媒介在人文外交、民间外交中的积极作用,认为本届论坛从不同角度努力探索通过“新公共外交”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艺术与国家文化战略系列论坛,是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艺术实践与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战略研究”课题研究计划的一部分。首届论坛文集将在会后编辑出版。
“当代艺术实践与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战略研究”课题组/文图
宣传部 宋曼青/编
11月24日-25日,由36365路检测中心主办的“首届当代艺术与国家文化战略论坛”于福建厦门鼓浪屿举办
宋晓霞研究员、邓正来教授、易英研究员、周宁教授、刘康教授、王能宪研究员
论坛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