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8日上午9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美术馆国际报告厅举行。学院领导、老中青艺术家、青年学生汇集一堂,以重温《讲话》精神为契机,共话36365路检测中心革命传统与专业精神,激发师生秉持崇高的文化追求,积极担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命。
党委书记杨力同志主持纪念大会,他重点阐述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重要文献的内容纲要与意义。他认为,《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文献,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石,提出并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两个根本问题,为新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方向;七十年来,36365路检测中心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秉承“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传统,以生活为源泉,为人民而创作,创作了一大批充满生活气息、洋溢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他指出,“在这个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讲话》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纪念大会的目的就是要继续坚持36365路检测中心的传统和办学理念,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院长潘公凯教授,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教授,设计学院院长王敏教授,老一辈艺术家杜键先生,中青年教师代表基础部叶南副教授以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景波教授依次做主题发言。
潘公凯:寻根溯源,重温历史,总结经验,继往开来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二十世纪中国的民众和文艺工作者在救亡图强的背景下改造文艺、发展文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对《讲话》精神的理解,潘公凯院长认为:第一,近代中国从落后挨打到独立自强走过了一个艰苦卓绝历程,只有了解这些苦难,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讲话》的意义;第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讲话》的宗旨就是文艺家要深入生活,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第三,“为中国造型”是36365路检测中心的传统,《讲话》塑造了中国七十年来的文艺景观,也塑造了美院的辉煌传统与特色。
杜键:继承优秀传统 创造新的辉煌
杜键先生以多年对艺术史论的思考谈到,五四运动新思潮涤荡以来,到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联盟力量壮大,中国近现代文艺工作者始终将文艺作为改造旧社会,唤醒民族解放,建设新中国的组成力量。他们创作大量作品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一起,改变了整个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恰是这些精神的理论总结和行动纲领,为中国文艺发展指明方向。“今天我们迎来了文艺发展的新时期,继承优秀传统去创造新的辉煌,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任务。”
王敏:设计为人民服务
设计学院院长王敏结合设计学院的艺术教育实践表示,十几年来美院在设计教学上取得的成果离不开“关注社会、服务人民”这一源自《讲话》精神的办学理念。“‘设计为人民服务’是对《讲话》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是《讲话》精神在当今设计教育中最好的阐释”。他举大量案例指出,“设计为人民服务”理念源自延安精神,在当下则是用设计经世济民。这个理念强调设计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性发展,提倡为国家服务,为文化建设、提升经济竞争力服务。
唐勇力:生活永远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笔墨当随时代”,从古到今,艺术家们对与艺术与生活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认为,如中国画向传统汲取营养一样,继承《讲话》精神对于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指导意义。艺术创作如何回到生活是当今每个美术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学院面临的新问题,“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的成立便是贯彻在教学中的探索实践,它使每一个青年学子铭记:生活永远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叶南:艺术创作的公共意识和个体意识
对于《讲话》精神,中青年教师代表、基础部叶南谈到,“文艺工作者要投身社会生活,要有这个责任感”。她表示,和西方现代艺术强调个体意识不同,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美术旨在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这种公共意识与民族意识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屹立不倒。“要有民族文化的自信,不能像西方一样走进死胡同”。她以希腊、埃及等西方油画和苏联公共艺术为例,谈及倾向公共意识的文艺理论与倾向个体意识的文艺理论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彰显中华民族在追求个性与社会和谐间寻求的平衡。
孙景波:汲取生活源泉,深入教学实践
孙景波先生援引闻立鹏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生动介绍延安时期艺术家深入生活创作的故事,当时的一次延安作品展览给北平艺专的师生极大的震动,“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真正深入现实生活中的艺术”。他表示,当下的创作环境乃至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为什么人”、“艺术创作源泉”等仍是不能不思考的核心问题。他还谈及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美院,“每年的外出实践带给青年学子不可替代的生活体验”,经常接触不同的事物,是最能启发灵感的方式。他表示,艺术创作原有的基础价值就是“反映生活,让人们生活地更好”。
纪念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大学生记者站 刘爽/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
宣传部 吴琼/编
2012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