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号下午2点,由36365路检测中心设计学院摄影专业和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共同举办《与贝歇夫人相遇》学术交流活动在美院5号楼G段地下摄影工作室2号大影棚举办,邀请到首次来京的德国摄影大师希拉·贝歇与在场的美院师生一起交流自己的创作感悟。贝歇(Bernd and Hilla Becher) 夫妇是德国当代著名摄影艺术家,她们的学生中有安德烈亚斯•古斯基( Andreas Gursky),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和坎迪达•霍夫(Candida H fer),从而形成了杜塞尔多夫学派, 在当代国际艺术领域中深具影响力。
此次活动分为两部分,为了使听众能够更加熟悉贝歇夫妇的艺术生涯,首先播放了2010年传记型纪录片《摄影大师贝歇夫妇》,这部电影讲述了这对来自杜塞尔多夫夫妇的生活、创作,以及他们对工业建筑摄影长达五十年的巨大影响。随后贝歇夫人与在场学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设计学院摄影专业负责人缪晓春副教授、中国著名影像艺术家刘铮先生一同参加了对话活动。
贝歇夫人首先从创作动机、创作方法谈起,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艺术历程。在讲座中,贝歇夫人提到了类型学、故事性、摄影艺术的标准、摄影的未来等,所谈问题涉及如何看待当代数码摄影技术、他们创作的动机、如何理解和应用类型学,贝歇女士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布展、夫妻搭档如何分工,以及如何拍摄一座三十层高的大楼等,用大量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随后进行的问答环节将正常活动推向深入。令在场听众印象深刻的提问之一是,影片中贝歇夫妇儿子的情绪延伸到贝歇夫妇的创作状态,提问者问她是否会受到景物带来的情绪的影响,以及工作过程是否会带给她乐趣时,贝歇夫人回答道,工作过程当中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这种热爱就根本无法继续进行,这个道理跟科学家的研究是一样的。对艺术家来说,他们选择了一个主题,基于对工作热爱,才能继续下去。
比如当被问到著名的类型学的时候,贝歇夫人提到,“类型学”一词不是她原创的,因为在自然科学领域,会不断地使用类型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当时她有爱好收集科普画册,往往拿来跟一些物种进行比较。我们在百科里面可以看到,写上蘑菇,写上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如果他们本来所属范畴不一样的话,放在一起比较就没有意义了,在墙上画满各种东西,其实这样的比较没有任何意义。由相同的类型延伸出来很多相似的东西,他们有着共同的表达方式(才有意义)。还有一个词叫序列,我们可以把不同时期拍摄出来的照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但是这个不属于序列。
在问到是否需要经过严格的摄影训练时,贝歇夫人这样提到:最重要还是要看你最终展示的成果,每个人都可以来学摄影,只不过大家的方式不一样,最终得看你拿出的作品,学习摄影的过程到底受没受过专业的训练不是特别重要。由此话题引申到摄影技术时,贝歇又回答道,当初她坚持用大构图相机来拍照,可能在当时的年代是非常老套的,因为当时很多媒体记者也是在用小的摄像机。大构图相机在当时非常慢,而且费时费力,但是老的技术有很多优点,在对学生的摄影培训当中,学生会学会在拍摄过程当中心里更安静,动作更慢,精力更集中的作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时的学生已经慢慢的掌握了用这个技术拍摄非常完美的照片,在采用这种大构图的相机拍摄,他们更加注重照片的质量,画面感,观众看到这些照片会觉得更有说服力。
在整个活动中,贝歇夫人与听众们的交流都在一个十分友好、欢快的气氛中进行。活动结束后,贝歇夫人也愉快地为在场听众签名留念。
设计学院摄影专业/文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2年5月8日
缪晓春副教授主持与贝歇夫人对话讲座
学生向贝歇夫人提问
贝歇夫人耐心解答大家提问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