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基金会联合主办;香港艺术馆、潘天寿纪念馆、潘天寿基金会文传部联合承办的《墨韵国风——潘天寿艺术回顾展》,于2011年11月24日在香港艺术馆拉开帷幕。院长潘公凯教授受邀在展览开幕期间为全港艺术爱好者和同行作题为“潘天寿与中国绘画发展策略”的学术讲座,并同时在艺术馆展出其装置作品《融》。
在学术讲座上,潘公凯教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全面评述了作为爱国主义美术教育家、现代国画教学体系奠基人、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的潘天寿先生,在艺术上匠心独造,勇于探索的精神,其冷峻疏野、大气磅礴的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以鲜明的特色所展示出中国画的现代性特征;并从推动近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深入详尽分析了潘天寿先生在思想上高瞻远瞩,胸怀天下,对中国画的未来发展及现代教学进行的独立思考,提出并推行的中国画分科教学机制(包括率先恢复书法教学),并由此不断深入继承和全面宏扬传统国画,拯救和发展民族艺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潘公凯教授指出,潘天寿先生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坚持和变通的美育态度,是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代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的生动写照。
据悉,原本计划90分钟完成的讲座,由于内容精彩丰富,在众多热情观众的强烈要求下进行了近三个半小时。结束时,在场所有观众齐以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向潘公凯教授表示感谢。香港艺术馆负责人表示,本场讲座为香港的艺术爱好者和同行带来了一场有内容、有深度、有见解,既饱含学术思想,又深入浅出的知识大餐,效果是前所未有的。
展览还同时展出潘公凯教授在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广受好评的水墨装置作品《融》。潘公凯教授自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当代影像拼贴并置在一起,创作了这幅充满中国诗意的作品。该作品除宏大与优美的形式语言,最大的特点和意义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了中西文化间持续不息的对话、交融、冲突,其最终隐含的话语是:不管西方文化的“大雪”如何作用于东方文化的“残荷”,积雪终将消融,化为荷的生命滋养。同时展出一家两代艺术大家风格语言完全迥异的作品,是本次展览的重要特色:展览一方面阐述了潘公凯教授在继承潘天寿先生“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主张基础上,所发展的“两端深入”的学术主张;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两代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情境下所承担的不同历史使命,窥见近百年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
学院办/文图
宣传部 吴琼/编
2011年12月7日
院长潘公凯教授作题为“潘天寿与中国绘画发展策略”的学术讲座
潘公凯教授作品《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