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由我院发起的“第四届国际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高峰研讨会”持续进行中。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以及美国6所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院长就“基础教学”做主题发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景波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强调“基础”代表初物,更代表根本。面对数字化媒体时代带来的“仿象”现实,他认为,以“素描”为代表的基础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自我、用主体感知客体、对物体解构及虚拟纸感的能力。
卡塔尔国家艺术馆委员会主席、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前院长Roger Mandle发表新颖的课题:中东国家的博物馆建设。以卡塔尔为代表的中东国家面临着由资源、能源的短暂性经济优势转向可持续文化价值优势的发展节点,致力于现代化而非泛西方化,在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中展现传统的阿拉伯文化价值的重建。
美国维吉尼亚联邦大学驻卡塔尔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Allyson Vanstone介绍全球化语境下,本学院因地制宜设置专业课程,强调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鉴于卡塔尔学生入学前鲜有视觉体验,其基础训练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成为艺术家的信心,“素描能够给予学生以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美国加州美术学院院长Stephen Beal介绍学院的基础教学情况,他谈到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高速发展的今天,基础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美术教育目的不是教授如何设计具体物件,而是研究设计如何影响人们生活、影响人与人交流;强调培养学生共同协作以及沟通表达的能力。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Karen Wirth介绍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该学院的基础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会站在全球的视角思考本地化行为;强调对学生“社会性”能力的培养:通过基础教学课程,明确学生在社会中的位置,在学习中探寻个人及社会的身份认同。
拥有140年历史的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其副院长Jeannene Przyblyski理解的“当代”为不断反思过去,面向未来的阶段,因此基础训练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她以摄影艺术发展为例,结合该校基础课程设置,强调新技术应成为基础教育的一元,与传统“手工艺”技能多元并存,帮助学生将“想法”变成“作品”。
区别于其他发言者,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艺术学院院长Tom Loeser介绍了基础教育对于“授者”的意义:该校的基础课程由16位研究生和助教共同完成,课程不仅促进了本、硕学生间的交流,帮助本科生学习跨学科知识;同时加强了硕士生、助教的授课能力,及其对于基础教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院长潘公凯在讨论时总结道,基础课的内容设置不能固守一种模式,“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普适性的基础教育,多元共存才是各学院基础教学所能接受的”。不同文化下的艺术设计学院应在认真考虑所处的“历史文脉”、“现实条件”和“主观决心”条件下,思考适合美术学院自身发展的基础教育模式。他表示,不同院校拥有各具特色的基础教育模式,全球化语境为东西方艺术院校提供了共同的话语平台,了解多元化共存的互补的基础教育模式,这也是本届国际校长峰会论坛的意义所在。
宣传部 吴琼 徐新立 大学生记者站 朱国良 刘爽/文
摄影工作室 王楫 宣传部 宋曼青/图
宣传部/编
2011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