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践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塑造中国艺术形象?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如何办得更好?围绕这些问题,2011年11月20日,“为中国画:中国画教学及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这也是我院中国画学院2010年“为中国画”主题创作与研究活动的深入延展。学术研讨会邀请我国著名国画家、理论家、教育家共话中国画教学发展,全体中国画学院教师和部分行政部门负责人列席研讨会。
参加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我院原院长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我院院长潘公凯、副院长董长侠,原副院长刘勃舒,原党委副书记杜键,我院教授邵大箴,原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郭石夫,杭州画院院长姜宝林,著名理论家刘曦林,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李延声、一级美术师王迎春,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长马振声,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景波教授,我院教授薛永年、张立辰、蒋采苹、金鸿钧、胡勃、张世彦,我院研究生处处长许平,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副院长李洋、陈平,中国画学院在职教师刘庆和、毕建勋、王晓辉、刘金贵、崔晓东、姚鸣京、李铁生、于光华、姚舜熙、徐海、刘彦湖、丘挺、林彬、金瑞、张猛、刘荣、蔡梦霞、祖彦飞、廖勤等。原党委副书记、图书馆馆长王宏建教授任学术主持。
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教授首先就全国高等院校中国画教学学科、师资状况对比,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教学总方针、教学特色、结构与课程设置、师生人数构成、教学管理等调研结果向研讨会作报告,详细介绍了我院中国画学科的建设情况。目前,我院中国画教学的总方针是“传统为本、兼容并蓄;中为体、西为用”,定位于“传统出新、中西融合”两条线的学术方略;以强调笔墨理法作为巩固中国画精神的基础、强调“笔墨”与“造型”、重视人才培养的“四个基础”(即传统绘画基础、写生造型基础、书法篆刻基础、诗文史学基础)等为教学特色。
院长潘公凯教授充分肯定中国画学院近年来的努力,认为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处于稳健的发展过程中。他指出,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画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画种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如何抓住机遇,真正发展好中国画,使其在国内国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是中国画学院老中青三代教师和学生须共同完成的课题”。就中国画教学及学科建设,潘公凯教授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当代艺术的研究,认为最重要的是发展学术研究,“既不能无视西方潮流,也反对全盘西化,中国画的发展可实施以传统为基础的两端深入的学术策略”。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画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在于它在世界文化之林的独一无二性,我们要加强这种独一无二,而不是解构它。”
靳尚谊教授在发言中认为,文化产业的提高与其他物质产业提高是有区别的,文化产品必须“有艺术、有文化、有情感”,文化产业的提高必须是文化水平及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靳尚谊先生以其对西方艺术体系的研究指出,“中国画是中国美术第一画种,本身就具有无穷的魅力,要看到中国画本身及其重要的优点,越往前发展越有前途”。他认为,中国艺术正处于大繁荣大发展的转折点,“要静下心来做些小事,把每个人的具体工作做好,思考怎么样是体现中国画的优势,继承传统的同时注重表达当代人的情感。”
杜键教授则强调中国文化对国人的影响,“我们的国力增强了,但文化的影响力与此还不相称。除了承载民族精神,中国文化对中国人心灵的建设非常重要,它是国人人性的可触摸的存在”。因此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创作最好的作品,培养最好的艺术家。他谈到,中国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面对“教学‘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许多嘉宾认为应增设中国历史文化课程,同时重视梳理、研究中央美院自建院以来中国画教学的经验。刘大为先生认为,中国画的传统在于融会贯通,“我们的传统不仅是汉唐、元明清,应该全面的了解中国历史,要有守望、有拓展,有融会贯通”;薛永年建议增加对中国画审美精神的研究,郎绍君、刘曦林、马振声、杨力舟则主张应当对中国画学院以往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探讨。
针对中国画教学的提高及普及性的关系,薛永年、刘健、孙景波、王迎春、许平、马振声、胡勃等先生都认同应当分层次教学:在本科教学阶段应注重基础,夯实基础,同时注重对个性的培养,对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对于硕博士研究生、高级研修生,则应注重培养未来美术界的领军人物,“造就老师的老师”;而面对留学生,则要侧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张晓凌先生表示,“中国画是离文史哲最近的画种,是精神性很强的画种。中国画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同时具备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
如何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许多嘉宾也提供了建议。邵大箴先生提出建立中国画学大讲堂,聘请不同学科、画种的先生讲学,了解多方面的理论;胡勃先生建议设立文学诗词课、古汉语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刘大为、张世彦先生谈及“章法”的重要性;蒋采苹先生从专业角度出发,建议增设“色彩学”、“画材学”等课程;张晓凌、李延声、姜宝林、王迎春等先生则结合各自教学经验,对“临摹”、“写生”等具体课程教学提出建议。张立辰先生则从学时紧、课业重的现实角度出发,建议延长学年。
师资队伍建设也成为此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嘉宾们均赞同中国画学院“学术第一”、“人才立校”的原则。胡勃先生表示“没有名师,不成名校”,刘勃舒、杨力舟等先生提倡应当在社会上广泛网罗人才,同时注重学院培养。与会人员认为,优秀教师在具备研究与创作的高水平、高能力同时还必须会教学,郭石夫先生就表示要做一个了解艺术教育规律的“明”师,杨力舟先生强调“需重视基础教学的名师,重视长于传承,善于教学的名师”。张晓凌、王迎春先生从创新性角度提醒师资培养中需警惕师生风格一致现象的出现。
唐勇力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衷心感谢与会嘉宾对中国画教学发展的建言献策。他表示,中国画学院的优势是优秀的师资和勤奋的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位老师教学、科研、创作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才是学院发展的希望,才能确立中国画的形象与定位,并随着时代的演化而进一步的发展。
据悉,11月23日,中国画学院全体教师就同一议题进一步深入研讨。
宣传部 吴琼/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
宣传部/编
201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