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晚8点,造型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西藏考察汇报展“高原反映”在5号楼主楼展厅开幕。油画系主任谢东明,刘小东、喻红、贾涤非、石煜等油画系教师也参观了展览,并对同学们的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
本次“高原反映”的展览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既有生动的画作展现西藏的风土人情,又有详尽的照片、日志记录考察过程中的乐趣和收获。就画作本身而言,也是油画、速写、版画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它们有的是考察途中随心率性的写生,有的是回校深思熟虑后的创作,两相照应,相得益彰。而这些高山、湖泊、寺庙、经幡、大殿里的佛像、磕长头的信徒、甜茶馆的藏民、辩经场的喇嘛等等这些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以生动的线条、挥洒的墨迹、浓郁的颜色呈现出来,没有因袭常见绘画中大家对西藏的一贯印象,让人耳目一新。
“高原反映”是2011年9月第四工作室各年级21位同学在马路老师带领下西藏考察的结果。虽然考察的时间仅仅20多天,然而同学们自暑假就开始查阅西藏自然环境、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的相关资料,对藏传佛教的建筑、雕塑、壁画、唐卡艺术做初步的学习和了解。除了知识上的储备,身体上的准备也没有懈怠,师生都在赴藏前有计划的锻炼身体,并贮备了常用药物。虽然强大的高原反应还是让大家在初到的几天里有些不适,但大家很快就适应了,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考察活动中。
此次西藏之旅从火车上就开始了。列车经过石家庄、太原、兰州、西宁等地,沿途众多绝美的自然风景,晨光下的措那湖光芒万丈,横跨着彩虹的草原上牦牛成群,铺展开去的大地和迎面而来的云层裹挟着连绵的群山和惊奇的同学们。太多的前所未见,大家不时惊呼,恨不能穿过玻璃飞身而下,只好猛按快门,留它们的震撼人心在相机里。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大小昭寺等10座寺庙。大小昭寺神圣的释迦摩尼等身像,色拉寺激烈的辩经,甘丹寺后山的摩崖,桑耶寺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的中心大殿和红绿黑白四座佛塔,昌珠寺的珍珠唐卡,白居寺的十万佛塔,扎什伦布寺大弥勒和历世班禅灵塔,夏鲁寺精妙绝伦的壁画等等,都是我们了解藏族民众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及绘画雕塑艺术的生动课本。
在西藏博物馆,同学们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了西藏从远古时期至今在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演变和发展,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对西藏有了进一步认识。
此外同学们还采访了两位唐卡大师以了解唐卡的绘制和发展;探访了彩泉福利学校的师生,购买那里残疾学生手工制作的藏纸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支持藏族文化和福利事业。
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同学们也有很多选择。去帕邦卡,传说吞米桑布扎是在那里创制了藏文,还参观了天葬台;去木如寺,它隐匿在北京中路的人声鼎沸里没什么游客,现在那儿是西藏佛协印经院的所在地;去玛吉阿米,在昏黄灯光下或三层的露天阳台遥想仓央嘉措的“不负如来不负卿”;去随处可见的甜茶馆,点一壶甜茶,坐看藏民的市井生活、或者就在大街小巷瞎逛着,商店里大块大块的酥油,转经道上转动不止的经筒,慵懒地趴在地上晒太阳的流浪狗……总有不一样的发现和触动,而展览中令人耳目一新的画作,正是来源于此。
通过此次考察,同学们都觉得受益匪浅,不仅对西藏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有了大致了解,对藏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也有了切身体会。这次考察还是研究藏传佛教的建筑、雕塑、壁画、唐卡艺术的生动一课。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临其境的学习和感受,同学们描绘出了自己看到的、独一无二的西藏,而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西藏。
油画系 彭伟华/文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1年11月7日
四画室师生在羊卓雍措
写生
采访唐卡大师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