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7日,由中国文化部、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总司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国家博物馆与欧洲国际跨文化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二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在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副部长赵少华,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多语言与青年委员瓦西利乌,欧盟轮值主席国波兰文化及民族遗产部部长博格丹•兹德罗耶夫斯基,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与近40位中欧学术界重要学者及多位欧盟国家驻华使节共同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论坛汇集双方34位思想界、文化界、艺术界国际一流学者出席并发表演讲,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潘公凯教授作为中方唯一艺术家代表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言。
本场论坛以“创制城市”为主旨,分别就“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新城市,新治理,新政治”、“城市的公共空间”、“新技术与城市生活”四个分主题予以讨论。
潘公凯教授就“城市的公共空间”主题,发表了《文化城市中的美术馆建设》的演讲。潘公凯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近十年来快速发展的美术馆建设现状,总结出美术馆的建设存在着“快”、“大”、“旧改新”的三个主要特点。在肯定了美术馆建设的丰硕成果之后,他又针对当前建设中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自己的四点见解,涉及美术馆主办方定位操控,馆内藏品及研究能力,建筑及设计师经验水平,美术馆内专业人员管理和规范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三项调整、改进方案,方案中强调美术馆机构需要加强自身改进与学习;建筑师、设计师要充分掌握、熟悉美术馆功能与性质;还建议相关各级机构继续加强对美术馆及同等性质的文化事务建设的了解与认知。潘公凯教授的演说得到该论题主席让·马克·泰拉斯的肯定与支持,对于中国目前高速发展的美术馆及相关文化事务建设也具有较为契合的理论指导意义。
继2010年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成功举办以来(副院长徐冰教授应邀参加该论坛),“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为中欧国家政府间、学者间就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问题的直接对话、交流与讨论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这种文化间的对话也为促进中西文明的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媒介,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核心,日益成为人类各种决定性运动及行为的策源地,这也正是中欧双方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与现象。因此,本届论坛深入研究人类城市建设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理解城市不断更新的功能、性质意义,探索未来城市的发展前景及社会境况,对于中欧双方的国家建构、社会建设和世界发展有着直接而重大的意义。
人文学院 谭浩源/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1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