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先生用有限的时间,创作了如此多的作品,尝试了不同的画种、材料,这种创作精神让人钦佩;他对人民、对国家的热情让人动容,是个非常了不起的革命艺术家,令我受教很深”一名党校学员说道。2011年10月15日下午,我院基层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党校辅导员及党校学员150余人前往老一辈艺术家侯一民先生、邓澍先生住所,参加在这里举行的2011年党校秋季培训班开学典礼暨党校培训基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教育基地挂牌仪式。
作为党校培训班开学典礼第一课,侯一民先生兴致盎然地带领大家参观了位于他住所内的工作室,室内存放着数百件由侯一民先生及其夫人邓澍先生在各个时期创作的作品和收藏的文物,囊括国画、油画、壁画、雕塑等。陈列于大堂最显眼处的《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是学员们最熟悉的作品,是侯先生1964年的作品,这幅油画的印刷品发行了1500多万张,在中国广为人知。“这是董希文,这是徐悲鸿,这是萧淑芳,李苦禅……这些都是我的老师、朋友,是美术界的前辈们。”侯先生为大家一一介绍道,每一个人、每一件往事娓娓道来,仿佛不曾逝去过。在《跨过鸭绿江》画前,侯先生回忆着他在朝鲜战场上的点点滴滴,“你看,这画上右上角的火光其实是江边的战火映出来的,那时候咱只能拂晓时过江,这衣服就是战士们当时穿的,那时候冷呢……”学员们静静地聆听着,沉浸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随后,侯先生又带着大家参观了他的国画作品《逐日图》、《狙公养狙》……侯一民关心时事,他将自己的内心对现实的关注,与讽喻的谚语故事结合,创作出这批国画作品,笔墨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深意。与他的国画绘画语言一样,侯先生幽默诙谐地介绍了这些作品,学员们在笑声中体会了先生的良苦用心。纵使年逾八旬还带着病,侯一民先生依然拄着拐杖全程为大家介绍数百件作品的创作缘起、过程及意义,介绍自己的创作情感、艺术观,给青年学子上了一堂兼具历史厚重感的党课。
党校学员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侯一民先生、邓澍先生的作品
随后,开学典礼暨挂牌仪式举行,仪式由党委副书记孙红培主持。
杨力书记为侯一民先生颁发党校顾问聘书和关工委名誉主任聘书。“将我这儿作为党校教育基地,我希望大家不要带着榜样的精神去观看,就把我和老伴儿当作20世纪后半叶众多从事美术工作的个案理解”,侯一民先生如是说道,“我俩从不卖画,这几年还在费劲地重画早年丢失的作品,就是想将这些留下来给学生、给后人看”。在谈及数十年的创作心得时,他谈到他们这一辈人都是遵循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到人民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去体验社会各个阶层、体会自然生态,“人民、时代、生活的需要启发了我们不断地创作;不停地劳作,不停地学习是我们最大的事”。作为曾经的美院地下党支部书记,侯一民先生告诫青年学子应经得起风浪、经得起误解、要有自己的信仰,“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良心”。
党校培训基地、关工委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后,杨力书记作党校开学动员讲话,他首先代表党委感谢侯一民、邓澍先生对基地建设所给予的支持,他表示这是一次创新性的、别开生面的党校开学典礼。在听完侯一民先生的讲话后,他也谈及了自己的感想,“侯先生用一生对于艺术的追求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对党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对每个人都应有所启迪。”在谈到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创新性时,他强调要与我院面向艺术人才的特点相结合进行特色党员教育,要将理性的理论教学,与感性的艺术情感、艺术观建立相结合,不断创新我院基层党组织工作。
2011年党校秋季培训班开学典礼暨党校培训基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基地挂牌仪式现场
党校培训基地、关工委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组织部 宣传部/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
2011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