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6日晚,第三届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术周首场讲座在17号楼102室开讲,由人文学院副院长兼文化遗产学系主任李军教授谈《建筑史、艺术史与其他——林徽因、梁思成早期著述的再检讨》,该系郑岩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李军教授指出,他的研究立足于探讨林徽因、梁思成二人的建筑实践及理论观念的发展流变,并提出两个先决问题:一为梁思成的建筑观念是“古典主义”还是“结构理性主义”的问题;二为林、梁二人的建筑观念形成于实地考察之前的时间顺序问题。基于这两方面的叩问,李军教授对于林徽因、梁思成二人的生平及建筑生涯进行了梳理,以建筑设计实例及早期理论著述为基础,提炼出四个重要的建筑案例:梁启超墓碑和小亭、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铺面以及北大女生宿舍。通过对上述建筑形式上的把握和细节上的对照溯源,他分析了梁思成建筑思想中“中国传统”及“非中国传统”方面古典概念元素的沿用及营造规则的承袭。由此得出梁思成建筑观念的原本面貌及主要特征来源:一是将现代建筑与东西方传统建筑中的固有元素相结合,二是继承变化梁思成老师Paul Cret的惯用设计思路及结构,而该思路是基于巴黎美院“学院派”传统演发的“现代古典主义”风格。李军教授概括梁思成的早期建筑理念为以折中主义为核心的适应性建筑风格。
随后,通过对梁思成早期建筑观念之后,以年为单位的纵向观看,李军教授发现了他的思想转变和增补,即对于“结构”的强调,以及对于“平面布置”的探讨,从而着眼于该时期林徽因建筑理念的提出。根据她的第一篇建筑论文《中国建筑的几个特征》,李军教授分析了林徽因提出的“结构原则”和“平面布置”的概念,又由“结构原则”中的“屋顶”、“斗拱”、“色彩和台基”几个方面的阐述,论证了“结构理性主义”作为林徽因的学术观点,其内在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由此,李军教授得出梁思成“结构理性主义”来源的初步判断,并捕捉到林、梁二人建筑学术观点产生和显现的关键时间段。
着眼于该时间段的理论发端,李军教授又通过评论、报刊、西方的中国艺术史论著等途径分析了林徽因的性格、艺术趣味,以及自身所受到的艺术史专业语境的影响,并做出了较为客观的定位。此后,他又以该时间段为框定依据,探讨了林徽因这一时期产生该学术关注和价值倾向的历史契机。最后,李军教授在诗歌、文学、生活片段中林徽因与徐志摩二人的相互影响与促发中,将林徽因的建筑结构的理念归于人格的坦露。
讲座临近结束,郑岩教授对李军教授的学术研究状态做出了幽默又整体的概括。与在座学生的交流中,李军教授又进一步补充了50年代以后梁思成建筑观念的状况及林徽因思想形成方面的论述。在轻松、严谨又高效的讨论气氛中,文化遗产学术周第一场讲座落下了帷幕。
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术周系列讲座以人文学院教师主讲,目的是以透明化、讨论化、公开化的方式摆脱旧有学术研究状况,在主题上突出各位学者当前的研究方向、提纲与思路。
http://www.cafa.com.cn/news/?N=2633
艺讯网 应非儿/文
艺讯网 王灏凝/图
宣传部 吴琼/编
2011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