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第二十一个全国助残日,此次助残日的主题是“改善残疾人民生 保障残疾人权益”。这一天,我院美术馆实行特殊团体免费参观日,特殊团体及个人将凭相关证件免费参观;这一天,美术馆仿佛滤掉声音一般,成为一个静暖的世界。每一位观众与工作人员都佩戴着一枚红色的徽章,上面写着:“无声美术馆——我不语 我表达”。美术馆中每一个人用手语交流,用眼神沟通,用笑容雀跃。这是“美术馆无声日”特别活动,建议展场内参观者与工作人员以佩戴徽章,口罩等方式全程保持安静,以表情、肢体语言和文字作为交流方式。活动当天,美术馆工作人员携带着参观建议牌向观众推广建议:
1. 从当日开馆至闭馆时间内,馆内所有现场工作人员和参观者全程保持安静。
2. 参观美术馆的所有观众如携带手机等可发声的通讯器材,请开启静音模式。
3. 如果您有爱心、富有幽默感,您可以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提示及引导下,带上我们准备的或者现场绘制的主题口罩参观美术馆,开启您生动、有趣的善意之旅。
尊重是最好的关爱,理解是最大的支持。此次公共教育活动的设计致力于为残障人士尤其是聋哑人创造平等的参观环境,倡导建立在尊重与理解基础上的助残文化。15日当天,所有来美术馆参观的公众似乎都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共同创造与体验着无声的世界,了解特殊群体生活与他们的不便;通过此次体验,修正公众由于缺乏了解而对特殊群体产生的印象偏差,在以后交流时能更加耐心,主动为残障人士提供简单而必要的帮助。未来每年的助残日,美术馆也将继续为特殊群体免费开放,鼓励更多的特殊人群走进美术馆,使美术馆成为残障人士及社会各界组成的无间隙互动平台,激发他们的艺术热情,优化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生命总是有梦的,生命总有渴望。哪怕是一个颗受伤的树,也要献出一片绿荫。哪怕是一朵残缺的花,也要献出所有的芬芳。残疾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元化的特点。残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 残障人士同样拥有生命的价值,他们渴望平等、参与、分享,以他们的意志和智慧与大家共创人类美好。此次“美术馆无声日”活动,也是美术馆公共教育与发展部呈现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2011年“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公共教育项目“大学生携手”系列活动的第二场:“无声之爱”。此次活动由美术馆大学生志愿者、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2位学生携手特殊教育学校的5名小学生一同参观馆内在线展览,用手语导览、交流,共同参观了《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 十五世纪——二十世纪》、《从延安到北京——王式廓百年纪念展》。随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大学生以“美术馆无声日”为主题进行口罩、明信片、信封等主题创作。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幺教师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谈到,“深深感谢央美美术馆抛开形式上的活动,真正以平等、参与、分享的概念实现与特殊团体的艺术对话。这样的公共教育活动,是认真做实事的,从根本上关心他们而付诸行动,这是我们社会应该学习与尊重的。”
“美术馆无声日”和“无声之爱”活动的开展,是美术馆公共教育与发展部与特殊教育学校与团体持续交流的成果,不仅体现了我院美术馆以学院为依托不断推进大学生公共教育活动的开展,加强与学校配合,活跃学校教学,更加体现了美术馆对人的关怀。
社会的发展和公众对艺术知识的渴求对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如何理解所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类社会的历史遗存,对于当代生活的思考与反省,对于未来社会生活的预想与勾画,都将成为新时代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话题。艺术知识的传播已不再是教育者向观众的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通过“全国助残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我院美术馆加强与社会公众,特殊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期待最大限度的赢得公众对于美术馆事业的广泛支持。与此同时,美术馆不仅有能力为公众提供大量的艺术作品与感性认识的材料,更是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孵化基地,它所承担的教育职责是引导社会成员建立起更加全面的世界观,应该是一种更加基础与宽泛的公共艺术教育方式。
http://www.cafamuseum.org/cn/Activities/ActivitiesDetails_hd_49
美术馆 陈冰 任蕊/文
美术馆 丁怡 杨博焜 全晶/图
宣传部 吴琼/编
2011年5月17日
“美术馆无声日”活动现场
“美术馆无声日”活动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