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委托,由我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承担的“80后青年美术家创作与生存现状”的调研项目圆满完成。此次调研项目作为中国美协“十二五”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是研究所继2009年完成“青年美术家队伍现状调查” ,组织《国家艺术品管理条例》专家论证会及启动“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之后,贡献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青年美术家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作为中国美术界最年轻的一代艺术家,“80后”倍受关注。独生子女与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改变了这一代人的生存环境;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驱动与消费文化的盛行构成了这一代人的成长背景。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与多元文化的冲击,“80后”艺术家对于构建自我“文化身份”和表述个性化的“自我经验”,都有着前所未有的需求,而他们的选择与追求也势必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的美术。
为此,中国美术家协会在连续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委托研究所开展 “80后青年美术家创作与生存现状”的调研项目。成立于2009年的中央美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是文化部与中央美院共建的科研单位,其职能之一即为国家制定相关文化政策开展前期调研项目、提供相关研究与咨询。
在完成的调研报告中提到,“80后”艺术家基本都是学院出身,其思维模式与创作方式深受学院中当代艺术教学体系的影响。但是,就艺术创作自身而言,并不存在一种所谓的相同的“80后”艺术。这一代艺术家拥有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可以轻易获得各种视觉元素;他们标榜“个性”,在对各项资源的吸收、改造上更为自我、大胆,在前辈艺术家所使用的图式与符号基础上也有所突破。相对于前辈艺术家,他们更倾向于从敏感细腻的个人感受和琐碎的日常视角出发,专注于“虚拟图像”和“自我情境”的营造。总的来说,“80后”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但是,由于这些艺术家大都离开校园不久,在艺术创作上仍处于风格探索期,更多地还是在前辈艺术家与外来的视觉资源中寻找突破,尚未形成自己成熟的创作方法论。
从市场反映来看,“80后”艺术家更多地被视为新兴资源、潜力军的角色,市场上仍多采取到处撒网与重点培养结合的模式,以期选中那些创作方向相对明确、创作持久力强、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家。从拍卖成交纪录来看,已经开始有实力较强的买家介入“80后”艺术家的收藏市场,而这些作品的成交价格显然也提升了整个“80后”艺术市场的热度。但是这种市场热度能够持续多久,与“80后”艺术家的创作水平是否相符合,以及“80后”艺术家究竟有多大的上升空间,则一方面有待更多的时间来证明,另一方面还要看是否有合适的外部环境来帮助这一代艺术家走得更远,找到更为成熟的艺术创作道路。
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 吕晓晓/文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1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