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下午2点,作为卢浮宫系列讲座的第六讲,由人文学院09级博士郭红梅带来的《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中的圣母形象看社会对女性的建构》专题讲座在美术馆报告厅举办。
郭红梅从视觉文化中性别研究的角度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作品进行了解读。文艺复兴时期是历史上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圣母形象塑造时段,这源于中世纪晚期兴起的圣母崇拜。相对于中世纪对神学中神迹的表现,对神圣神性的表达,文艺复兴强调对人性的凸显,对人的现实经历的描绘。
郭红梅将造型艺术中涉及圣母形象的题材分为五大类,即受胎告知,圣诞,圣母子,基督上、下十字架,圣母圣天。这五种题材分别对应了现实中一个女人所要面临的五种经历,即怀孕期,生产期,哺乳期和养育期,丧子之痛,死亡。讲座主要通过《圣经》中的文本描述、文艺复兴艺术家作品中的图像描绘以及这个时期女性的现实生活状态这三方面,对照五个时期的圣母形象进行了介绍。
通过对比会发现,在《圣经》中对于这五个时期的描绘很少甚至没有提及,那么在创作时就要从现实中汲取很多信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一生都处在从属地位。出嫁是一个家族改善境况进行交换的工具,结婚后,女性就成为繁衍后代的工具。同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也是苛刻的。在艺术中的描绘中依旧如此,对于“圣母”这位具有神圣地位的女性的表现也没有显示出超凡能力,她依旧忍受着生育,丧子,死亡种种痛苦。唯一不同的是,现实中孩子降生后就被送到奶娘家,几乎不会与父母亲相处,但在绘画中有大量描绘圣母子恬静、幸福的生活。郭红梅认为,这是艺术家对耶稣以及自己童年缺失的一种弥补。
此外,郭红梅还列举了一系列关于传教、治病、施洗、晚餐这些发生在公共领域的事件,探讨了圣母形象的缺失问题。通过这正反两方面的对比,郭红梅为大家建构起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即在社会中属于从属地位,结婚前严禁任何性行为,结婚后成为繁衍后代的工具,沦落为纯粹生理学意义上的母亲。由此引出的结论是,艺术作品中对圣母的塑造是现实生活中妇女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而不是宗教教义的简单图解。她是一个现实中的乳娘,而不是上帝的神圣母亲。
讲座活泼生动,但又大胆严谨,郭红梅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入手,将历史文献与艺术作品反复对照,为同学们建构起全新的文艺复兴女性形象。
艺讯网记者 周彬芮/文图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11年1月13日
2011年1月4日,郭红梅博士举办《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中的圣母形象看社会对女性的建构》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