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日至6日,法国卢浮宫学院系列国际课程之--"西方艺术家眼中的中国: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系列讲座在我院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人文学院主办,共包含5场专题讲座,这是卢浮宫学院在我院首次开设艺术史专业课程。
课程由著名美术史家、卢浮宫学院教授、卢浮宫博物馆艺术品部研究员Malgouyres先生主讲。Malgouyre致力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法国绘画的研究,曾出版《作为古董的美》、《拿破仑博物馆》、《十七世纪法国绘画》、《文艺复兴与现代的象牙雕刻》等著作。
11月2日:象牙的起航
在第一讲中,Malgouyres教授运用了大量文字、图片资料,让大家直观地认识了16世纪象牙制品的整体风貌以及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Malgouyres教授指出,在众多东制西销的象牙雕刻中,其所蕴含的文化深意非常值得研究,例如东方人对人体构造的看法、对画面布局的掌握以及对基督教的理解等等。这些内容代表了源自东方世界的时代气质和文化风气,也呈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11月3日:奇珍宝收藏与中国
在第二讲中,Malgouyres教授首先对与主题相关的两个重要关键词,"时间"和"进化"的概念作了限定。他认为,西方人对奇珍异品的追求体现的是其独特的世界观,由于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早期是奇珍异品收藏最盛行的时期,而这种收藏的对象并不是实物的原物,而是需要进行经过再加工的。因此西方人对来自远东的艺术品总是抱着充满好奇的态度,并希望用各种方式附加更大的价值。
Malgouyres特别提到,欧洲人对"奇珍异品"的收藏是由他们对圣物的收藏演变而来的,中世纪的信徒用对于圣物的珍藏来表达他们对宗教的热爱。圣物可以是头发或者圣者的骨头,本身并无艺术的价值,但他们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始采用珍贵的材料对其进行加工,让人们知道"其实内容要比其外表更珍贵",从17、18世纪,人们的目光开始转移,不再关注原物,而是更加倾向于价值非凡的工艺品。
从牛黄到鹦鹉螺,从独角鲸到中国瓷器,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Malgouyres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示了西方人对于自然物和人工制品的再加工和收藏,展示出一种"从内观看"的独特视角。
11月4日: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
在第三讲中,Malgouyres主要从瓷器和织物两大艺术领域,讲述了装饰艺术中的怪诞风格,即当时欧洲人眼中"中国风"的普遍应用。讲座中提及的"中国风",是当时欧洲装饰艺术风格中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当时,任何怪诞形式的表达语言或符号,只要被冠以"中国风"的称呼,都是可以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这显然与我们的理解相去甚远。
Malgouyres认为,这就如同他在参观故宫时,看到的艺术品解说中对于"法国式"的界定与实际有所差距。这也许就是当时在各大洲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下,各民族对异域文明的想象与表达。
Malgouyres特别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所说的"中国风",只是欧洲艺术家们表面化的对东方的想象。而当下的欧洲,对于"中国风"的观念认识,已经完全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装饰艺术中的怪诞想象。
11月5日:中国瓷器的收藏
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博物馆之一,其中国藏品多达40万件。中国的瓷器,在当时作为一种工艺品很受法国贵族的喜爱。在第四讲中,Malgouyres 教授用幻灯片向观众展示了馆藏的中国汉代至清代的经典瓷器。
Malgouyres教授指出,进入中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就以"瓷国"享誉于世。他用图片系统地展示了西方的中国瓷器装饰风尚以及中国外销瓷西化的过程,其间还穿插了许多法国贵族收藏瓷器和中国工匠制作瓷器的趣闻轶事,博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与笑声。
11月6日:中国与十八世纪欧洲文化的关系
作为本次系列讲座的终结篇, Malgouyres教授与大家探讨了"中国与十八世纪欧洲文化的关系"。 Malgouyres指出,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中国风"插画,显现出创作者对中国图像的兴趣;在建筑装饰、园林设计和工艺美术领域中,关于主题选择、构图设计、细节处理等方面也都受到了"中国风"的影响。然而,由于仅凭对文献的阅读和凭空想象,图像中难免会出现不少误差,比如中式楼宇中夹杂着哥特式建筑,皇帝宝座后面有一头大象等等。他认为,创作者主要是给买家带来装饰上的美感及视觉上的享受,细节的真实并不重要。
Malgouyres还与大家分享了很多精美的漆器图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用来作为上层社会消遣的奢侈品"漆器",最早是直接从中国进口的。后来,欧洲人在仿制时,很大程度上也融入了自己的文化因素。这个例子也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中国元素常运用于奢侈品的装饰,这是因为在海外贸易中,中国器物从一开始就是以奢侈品的形式进入欧洲市场的。
此次系列讲座的开办,不仅增进了我院与国际知名艺术院校以及博物馆、美术馆之间的交流,更使学生集中、深入地了解了"西方艺术家眼中的中国",有益于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及多元化、包容性学术态度的形成。
大学生记者站 赵佩晗、辛培、田相园、李怡铮、刘克慧/文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10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