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9日晚七点,《解码与编码--国际数字艺术展》于我院美术馆闪亮登场。开幕式由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教授主持,院长潘公凯教授、英国国立维多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馆长Mark Jones爵士、V&A当代项目部副主任及策展人Louise Shannon女士、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展览协调人亨妮•英庚思隆女士、参展艺术家丹•罗斯盖德先生、中方参展艺术家冯梦波、SAP中国整合传讯部总监凌白女士等嘉宾以及英方代表团成员、几十家媒体朋友及众多艺术界的同仁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是我院美术馆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首度合作,由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和onedotzero 共同策划,得到SAP支持,是继英国V&A"解码:数码设计感官展"取得艺术界和观众巨大反响之后,世界巡展的中国站展示。展览共包含30件作品,其中29件由英国解码展中精挑细选,是Daniel Brown,Golan Levin, Daniel Rozin, Troika和Karsten Schmidt等国际知名艺术家、设计师的创作作品;还有一件是由V&A委托中国艺术家冯梦波创作的作品《不太晚(Not Too Late)》。我院数码媒体工作室的创始人马刚教授认为,这次展览是美术馆举办的质量最好、交互性最强的一次数字艺术展,每件作品都耐人寻味。
数字技术的充分运用
《解码与编码--国际数字艺术展》展示了利用数字技术去创造一系列作品的艺术和设计,它们包括屏幕动画以及大型互动与参与的环境作品。这些技术有助于创作经常变化的作品;它们经常在展览的过程中通过特殊创造的计算机代码的指令而不断地成长和变化。在展览中的很多作品会随着观众的干预而做出反应。艺术家和设计师使用新技术来跟踪在场的游客, 在展览空间内创造出可进行经验交流的作品。我们日益增加的网络界给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平台进行生产、质询和传播。
强调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性
此次展览意在打破作品静态呈现的传统展示方式,颠覆观众静观作品的观看惯性,通过数字技术对艺术的介入探讨艺术家创作工具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强调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性以及当今数码时代信息流通瞬息万变之下所带来人类根本思想变革的必然趋势。同时,西方与中国数字艺术家数字艺术作品的共同展出将显示出中国与西方数字艺术创作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解码"探讨的是数字技术如何给设计工作带来变革,并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创造新的工具,这将会打破在各种工作、编程与演示、创作者与参与者之间的边界。王璜生教授认为,这一展览为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来思考和实践数码技术时代中生活与艺术的多种可能性,以数码的方式"解码""编码"我们的艺术思维和艺术乐趣。
"符码"、"互动性"、"网络作品"三个主题
展览的基本结构围绕"符码"、"互动性"、"网络作品"三个主题展开。"第一部分说明符码成为艺术创作的物质工具和灵感来源,探索数码艺术中类似运算法则的美感。"互动性"部分使观众互动与艺术作品的实时视觉呈现联系起来,模糊设计、互动、游戏和表演之间的界限。"网络作品"则凸显网络在我们日常生活乃至艺术家和设计师创作中所起到的平台效应。
此次"解码与编码"展将引发人们对处于先锋地位的数字艺术现状和未来的探讨,与此同时,也是中西数字艺术的一种交流和碰撞。尤为重要的是,它是一幅反映当下时代的世界图景。
本次展览将在我院美术馆展至2010年11月20日。
美术馆 董慧萍/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编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