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造型展系列活动的开篇序曲,2010年9月14日下午两点,"造型展"座谈会在我院美术馆贵宾厅举行。出席座谈会的有,本次展览指导委员会主任潘公凯、组织委员会主任苏新平、策展人宋晓霞研究员,以及各委员会的部分委员:靳尚谊、詹建俊、杜键、邵大箴、孙景波、袁运生、孙为民、孙家钵、徐冰、王璜生、谢东明、吕胜中、高天雄、吕胜中、王少军、曹力、李帆、王颖生、刘商英、张烨、袁元 。
座谈会由苏新平教授、谢东明教授共同主持。委员们畅所欲言,就本次展览缘起、现实意义,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造型艺术在多元化时代的位置及价值、学院艺术在当今艺术生态中的作用、如何看待东西方艺术教育中各自存在的问题等一系列话题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能以展览为契机引出这么多深层次的话题是这次展览的真正意义所在,对中央美院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靳尚谊、詹建俊、杜键、邵大箴、孙景波、袁运生、孙为民、孙家钵、吕胜中等教授分别发言。如何建设精英教师队伍,如何对这个时代负责,如何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声。
潘公凯院长在发言中强调,造型艺术形式与内容的传承与变革都是文化传承与变革的组成部分,重要和困难之处是如何恰当把握"承"与"革"间的辩证关系。这是艺术领域的难题,类似于高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所带来的困惑,越发考验着我们的宏观思维能力和调控本领。可以想见,中央美院的造型学科将继续健康地向前迈进,新的改变,新的探索,新的创意,新的观念将会层出不穷。央美的造型艺术学科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这个转型将是渐进的,策略的,以高端学术思考和研究为基础的,扎扎实实地探索推进。而造型艺术范畴内在的技艺性、文化性、超越性原则和央美"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现实主义传统,仍将坚守和发扬。央美的造型板块作为历史悠久的支柱学科,将和设计板块、建筑板块、人文板块形成最佳的学科互补格局,共同把中央美院推向国际同行瞩目的一流美术学院行列。
徐冰副院长从艺术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造型展的意义。他认为,学院的主要功能,有点像物种库和优生代基因的培育基地,是为艺术学科进行基因工程工作的。基因工程是具有学理性、标本性的,这部分工作必然是寂寞的,它是在市场化与艺术推广之前的工作。其学理部分又必须是结实又敏感的,因为对艺术基因变异的分析是复杂而敏感的,它应该具有理论探讨性的实质内容,而不仅是已成为既定知识的部分。某种程度上,这是学院在艺术生态中的"责任田"。创作的秘密,在于艺术家本人成为在艺术样式的获得与客观世界(时代、社会)之间的传导体,这导体的质量,即是作品质量的依据。艺术的深度,不是不同风格、流派之间比较的结果,而是艺术家处理艺术与社会关系之间的水平高低的结果。艺术价值,实际是指它背后思想的价值以及由此带出的新艺术方法的价值,这两者互为因果,最终构成艺术的真正价值。
会谈时间从下午两点持续到六点,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有很多话题没有展开。据悉,造型展系列活动将陆续举办,第二场由雕塑系隋建国教授负责的院内外专家参与的《造型展专题研讨会》将于中秋节后举行。
美术馆 董慧萍\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