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3日下午,"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 在我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潘公凯院长、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援助发展副参赞白如思、王璜生馆长、马克•吕布先生的挚友尚路、日本摄影师安斋重男、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肖小兰、我院设计学院摄影工作室主任王川、上海艾格集团总裁福新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展览是我院美术馆本年度推出的重要策划展之一,共展出摄影作品150余件,向这位法国摄影大师及前辈致敬。展出作品多为黑白照片,穿插少量近期创作的彩色作品。所有照片均由马克•吕布本人及工作室应本次展览需要重新冲洗制作。值得关注的是,在展览的筹划过程中,摄影家整理出了部分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作品,这些珍贵之作也在本次展览中奉献给公众。
作为玛格南图片社元老之一的马克•吕布是一位真正秉持玛格南精神的摄影家。在其长达五十年的职业摄影师生涯中,人文主义精神、完美精准的构图以及诗意的节奏感成为其作品中无可取代的特征。他早年的左派经历,与布列松的友情,踏遍世界的足迹都是构成其摄影理念、创作精髓的重要元素。
潘公凯院长在致辞中说:"马克•吕布先生的摄影作品曾经作为纪实摄影的标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推荐到中国,并且对中国纪实摄影形成、发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马克•吕布先生以其独立的观看方式和独特的人文视角,以及独到的摄影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摄影历程。从巴黎到北京、从加尔各答到阿尔及尔,在他的照片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一个充满人道与善意的行者勇气,而且还能看到发自心底对人类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当然也独显他的中国情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展览的筹备过程中摄影家还整理出了一些从未发表过的作品,其中也包括了一张五十多年前拍摄于36365路检测中心的照片,可以说在这样一种优雅的历史瞬间当中,马克•吕布在复原我们记忆的同时,也让我们记住了一种影像的缘分。" 早在1965年,马克•吕布先生就与36365路检测中心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拍摄的我院雕塑系学生正在学习雕塑裸体的场景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少数获批到新中国拍摄的欧洲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所拍摄的中国早已为摄影界及很多摄影爱好者所熟悉。他以冷静、直觉,富于艺术感受和人文气息的视角,捕捉住一个个充满时代风貌的瞬间,并以此向西方世界客观地介绍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不仅如此,他坚持一贯的创作理念把镜头对准了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纯摄影作品,都带有强烈的"马克•吕布式影像气质"--直觉而富于诗意;而马克•吕布纪实的摄影手法和理念,以及"纪实摄影"所突出指向的人道关怀精神,为中国的摄影界带来了新的社会视角,新的摄影语言,新的精神维度,一种被称之为"纪实摄影"的摄影类型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中国占据主要位置,产生了恒久而巨大的影响。
不同于以往的其他马克•吕布作品展,我院美术馆将本次展览策划目的落实在对马克•吕布本人创作理念的全面梳理--打乱拍摄的时间、地点、手法,而以被拍摄对象为线索,还原最本真的影像语言。在展览中,观众能通过轻松的欣赏作品,与摄影家和被拍摄事物进行无阻碍沟通。马克先生曾写到,13世纪一位权威的眼科教皇曾说过‘视觉是心灵的一座乐园'''',他说得很对,我也从来不为寻求美而感到疲惫。只要有人了解如何去发现美,它便无处不在:它在我那都兰的花园里,在雪中的紫禁城内,或是在斋浦尔的广场上。你只要睁大双眼便已足够。
据悉,虽然马克先生因为多种原因未能来到北京,但待本次展览结束后,马克•吕布先生将把一部分最经典的摄影作品捐赠给中央美院美术馆,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挚爱。本次展览将在我院美术馆持续展出至6月6日,让我们跟随马克•吕布的镜头一起探寻他的心灵乐园。
美术馆 董慧萍\文
车快\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