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产业论坛
色欲(LUST):多媒体资源整合的新路径
LUST从建立之日起对就一直对如何运用现有的工具和技术推动平面设计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我们致力于寻找新的途径以研究新媒体、城市建设以及平面设计相交叉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数据库或语言库,我们希望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通用的语言。
我们在开发的一个项目时,就会利用各个方面的资源并对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释。在进行视觉方面的创作时,我们也尽可能的把相关的技术、技能、时间、空间结合在一起,因为我们相信,形象的所有因素都有它自己独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是因为信念,使我们的网站不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瞬息即变的动态的网站,反映数码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累昂纳多•索诺里(Leonardo Sonnoli):字体设计的创新与乐趣
首先我要跟大家说我是意大利人,因为我觉得作为一名设计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了解过去。如果我想去作出一个能够影响后代的设计,首先就必须了解过去的设计是怎么样的,要熟知这方面的内容。
作为一名文字设计师,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文字的形状及其所包含的意义。大家都知道文字设计中每一页文字的重要性,这对把字母作为设计的内容或者对象来看待的设计人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字体设计看似枯燥,其实不然。我们擅长创作体验式的字体设计,它是可读的,所以做这件事情是很有趣的。同样的,我也设计了其他商格性的字体设计,这也是一个字体的设计,这是产品,是很简单的海报,但是永远有不同变化的标识。
野口琉璃(Ruri Noguchi):如何在信息多样化中实现设计的一体化
GK是一家独立的设计公司, GK的设计理念是不断努力研究运动中的世界,理解客户的诉求并追求一体化。
随着商业的变化,设计界也出现了以美为目的的大众化设计和商业设计。以标准化为关键词的设计多性已经引发了像适应性转化的结果,设计追求美和信息的丰富,这些可以创造性地把各种矛盾有机结合起来。新的课题的产生,如手机短信用语的产生让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些新旧更替变化便是现在GK所要解决的问题。
伊玛•布(Irma Boom):图书装帧设计的创新
作为一名图书装帧设计者,我的决心就是突破图书制作的界线。我乐于借助新媒体和其他的相关技术创造新的图书制作,在内容和技术上进行开拓创新,使图书更具有诱惑力和新的视角。
我们不仅要服务于委托方的需求,也要成为创作过程中的一份子,因此我们也在寻求相关问题的答案。我们要在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环境当中开展工作。因为合作能使我们突破传统图书的界线,创造非常有意义的新作品。
我热爱用工艺方式制作的图书,我不喜爱手工制作的图书,我喜欢大字号制作的图书,我喜欢图书给我的感觉。我觉得图书是可以把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的媒介,因此我们需要不同的介质来更好的设计图书。
宋协伟(Song Xiewei):"设计说了就俗"
在中国早期提出了美术学科的是蔡元培先生。他有这样一句话:"今日中国不怕文盲,怕美盲"。蔡元培先生很清楚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所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如今,网络媒体的产生,使我们传播的途径、结果和力量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是我们以往的态度所能接受的。设计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作为设计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自身产生的,有些问题则离不开社会背景,离不开项目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当我投入到设计领域以后,它给我个人带来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我做的作品、项目还是年龄的变化,都是不可抗拒的。这和易复制的理解一样,我对设计的理解也开始产生了变化。
安德烈亚斯•于贝勒(Andreas Uebele):给设计加点新意
在进行平面排版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其它因素的干扰,你可以对此进行相应的调整。字体大一点、小一点,透过大小可以透露出你在某一个大楼的相对位置和地点。
在进行空间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文字设计和城市空间的关系,以及路面和文字设计在城市空间里所起到的作用。我们经常用童话的名字或者人物名字给建筑物命名,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识路。在柏林有一些街道就是这样做的。比如走过一段路,上一段路,过一会儿走过一段绿地,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状况,上了坡之后看到一堆石头,你怎么把行人可能遇到的状况用路标或者名字进行标识,这也是设计的问题。
麦克•洛克(Michael Rock(2x4)):身体躯壳与空间设计
设计师在图上展开的不仅是工具,也是接近人脑的工作方式,是比我们盯着一个屏幕看更接近现实的一种思考方式。在当今世界当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到底要面向多少屏幕。我们这个工作室"2×4"主要关注全方位的设计,设计的时候我们关注空间的各个层面,可能有时候要更直观一些,必须要对环境进行适应,并作出调整。
当代环境、现代空间是与我们静止不动的身体躯壳与空间的关系。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更应关注环境当中的每一面。有时候我们更多关注细节,设计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能够让我们实时应用的程序或工具,而有时候我们关注的则是整个建筑物,把整个建筑物当成一个展示的空间。
|
|
|
|
|
|
|
|
二、设计创新提升计划成就展开幕
作为本次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设计周的重要主题活动,设计创新提升计划成就展在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组织策划。
"设计创新提升计划"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培育设计企业成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旨在促成国内外设计机构、院校、设计师与企业的对接合作。通过三年的实施,在对设计及相关产业的促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活动时间将持续一个月(2009年10月21日--11月5日)。此次展览将"设计创新提升计划"的成就集中展示,包括在汶川执行航拍任务的小型无人机、奥运中心区下沉花园的鼓墙、北京奥运开幕式中使用的数字投影幻灯及全聚德品牌系列等。
|
|
三、汇聚全球创意力量 营造北京设计之家--国际设计师北京工作站正式启动
10月26日,由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创办的"国际设计师北京工作站"(DSC)在歌华大厦正式启动,成为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倍受瞩目的一个亮点。来自国际、国内的ICOGRADA会员和知名设计师,以及我国流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设计单位的领导、法律界人士共2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北京歌华创意产业中心理事长陈工、ICOGRADA新任主席Russell Kennedy等与会嘉宾发表致辞和演讲,并向国际设计师推出了部分项目合作意向。与会人员还参观了由本次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设计周主办的《经典奥运 创意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创意设计展》。国际设计师北京工作站将以北京为中心,逐步向全国辐射。国际设计师北京工作站会陆续与知名国际设计机构签约合作,让更多的优秀国际设计师在中国实现设计梦想。同时让国内的创意设计企业和项目汇聚国际设计师资源和智慧,从而以较快的速度跟上国际创新经济发展的脚步。
|
|
四、嘉宾评价
这次大会对许多创意与观点有非常好的激励作用,并且促进了国际合作。我对全部活动在细节与质量上的极致考究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大会的主题展是我见过的最独特的设计展。大会的组织者尤其值得我们赞扬,有先见之明的领导们,浩浩荡荡的志愿者"大军",还有那些非常体贴地照顾我们的项目经理们。
——英国设计委员会主席大卫•凯斯特
2009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览是国际设计联合会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次主题展览。
——国际平面设计联盟(Icograda)主席张同鍊
本次大会是展览规模最大、设计水平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必将在世界设计大会历史上留下最辉煌的一页。
——国际设计联盟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前主席彼得•扎克
组宣部 宋曼青\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