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自10月24日在央美美术馆展出以来,备受媒体和平面设计研究人士的关注,展览因此延期至12月9日结束。
正如策展人许平教授在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历史见证--策展散记中写到,本次展览是第一次从"平面设计"的角度对包括"月份牌"、"宣传画"在内的各种招贴进行综合展示,百余年来中国平面设计的历史进程波澜起伏,内容浩瀚,本展所选仅为其中点滴,同时因规模所限,招贴之外的其它平面设计也无法涉及。事实上,无论是现有的学科基础或研究力量,都不足以完成这一宏大主题。我们期望展览内容能显示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领域,期望展出吸引更多的研究投入。百余年来,中国平面设计以其自身的生存条件与文化逻辑为依据,与世界平面设计同步发展。仅仅以其风格或趣味是否完全与源自欧洲的现代设计既定标准相符来评判其成功与否是不够的;同时,在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进程还必然伴随着社会的公民主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过程,放弃或超越这个标准来评价其设计价值也是不真实的。面对这些作品,我们应当说,20世纪的中国平面设计师以设计的方式尽职地记录与再现了一个荣辱并重、悲欢交融的世纪,也创造了这个群体敏锐、善思、好学、有为的整体形象。
展览选取了20世纪三个时段中三种典型样式的招贴,分别以"国民•生活"、"人民•英雄"、"公民•时代"为题进行展出。这一展览结构的含义有二。首先, 针对从上世纪初,中国平面设计吸收西方招贴样式开始进行地域化再造的探索开始,到世纪交替之际形成具有现代风格与图式特征的招贴设计这样一个过程,期望揭示中国平面设计形式发展的内在历史结构。其次,探讨这样一个结构之中设计主体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设计形式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国民•生活"卷以近百件上世纪初月份牌招贴展品为主,辅以相关的杂志、包装以及生活用品实物,展现现代机器生产及商品市场进入中国之初,以月份牌招贴及相关平面设计方式呈现的商业设计环境及时代氛围;"人民•英雄"卷则主要展出二百余件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三十余年间应用最为普遍、设计风格也最为突出的政治招贴;"公民•时代"卷则主要展示六十余件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至本世纪初以"主题海报"、"企业海报"、"展览海报"等形式出现的招贴作品。
特别是民国的大部分月份牌招贴都与时尚女性的生活内容有关:扮相、化妆、照镜、拍照、试衣、购物、嬉戏、郊游、怀春⋯⋯众多夸张而艳丽的镜头尽收画面,不仅传达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开放气息,也由此留下中国艺术史上难得一见的女性艺术"专版"。
三个阶段的作品各具特色,更具所处时代的相应特征,从平面设计发展的角度来看,则是招贴这种设计类型在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与时代环境下渐次成熟的过程。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三部分内容以往都曾以各自独立的定位与内容框架进行过展示与研究,比如从通俗美术的角度展示的月份牌招贴、从政治美术的角度展示的"红色经典"宣传画;从商业设计与现代设计角度展示的主题海报,等等。而从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角度,从三种招贴形式内在的关联性出发将三种风格的招贴作品集于一堂进行展出,这可能是第一次。
当我们在这百年的作品前慢慢走过,中国人记忆中的美丽一一再现,展览在一定角度如同中国百年的文化肌肤,从民国的"开放"-新中国的"独立"-80年代后的"改革开放"。 从三十年代的月份牌招贴只见"美人"而不见"人"到五十年代以后的政治招贴只有"我们"而没有"我",再到现代中国招贴"元素"表现时代中设计者的"主创身份",中国人完成了从国民-人民-公民的身份转换,中国的平面设计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从"结构"到"解构"的变化,从"人"到"点线面"的转换,在回味展览的时候,我们似乎都会思考中国平面设计的未来,我们在与国际设计接轨并快速向前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常常看看时代的"后视镜"。还是许平教授说得好,站在今天,我们必须客观地呈现与梳理过去;着眼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百余年的中国平面设计发展,仍然只是曲折起伏的长卷中的一页,只是将要来到的民族艺术荣耀的一个准备期。历史仍将继续。
美术馆 董慧萍 文\图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