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办公室)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推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近日,由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全国出版发行。这是继2004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出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之后,又一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举措。
精心编撰。针对近年来学术界不断出现的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现象,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术风气建设,规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术创新与学术交流,保障学术研究持续、文明、健康的发展,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于2007年设立了关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研究"专项课题,由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语言学专家王宁教授牵头组成课题组。课题组历时2年,多次深入高校开展专题调研,反复听取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数易其稿,形成《指南》初稿。在此基础上,学风委又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对指南的内容进行审议,最终形成了近3万字的学术规范指南。
内容精审。《指南》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制定了标准、做出了指引,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人员关于学术规范的共同约定,同时也是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指导性用书。《指南》共有8节,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阐释了学术研究规范的共同性问题。在学术伦理层面,着重说明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者应具有的基本价值观和应具备的职业操守;在技术规范层面,着重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标准和规则;在纪律和法律层面,则着重阐释了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并针对现实情况预先说明了违法和违规行为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与不良影响,引起学者的戒惧心,增强遵守规范的自觉性。
特点鲜明。一是操作性强。《指南》依据学术界已有的共识和惯例、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对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学术伦理,选题与资料规范、引用与注释规范、成果呈现规范、学术批评规范以及学术评价规范等内容进行了全面、准确地解释和阐述,对引导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教师和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加强自律、提高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针对性强。关于时常见诸报端的因学术引用过度或成果署名等而引起的学风问题,《指南》均予以规范性指引。如,要求学术引用"应以论证自己观点的必要性为限"、"引注观点应尽可能追溯到相关论说的原创者"、"引用未发表作品应征得作者同意并保障作者的权益"、"学生采用导师未写成著作的思想应集中阐释并明确说明";再如,成果发表时"署名次序应按对论著的贡献排列,执笔者或总体策划者应署名第一列"、"师生合作的论文视所起的主要作用决定署名先后",等等。三是可读性强。《指南》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伦理、纪律和法律约束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和解读,语言精练、文风朴实、分析深入、说理透彻,适合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人士或一般读者阅读。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2009年第9期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编
附件:
图1 《简报》首页
图2 《指南》封面
图3 《指南》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