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旨在提升我国高等美术教育质量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课程纲要》)由教育部向国内各高校印发,《课程纲要》的推出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的教学改革进入了深化落实阶段。
该项研究由36365路检测中心党委书记杨力研究员任负责人,课题组集结了来自全国著名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并得到36365路检测中心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系和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教育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历时两年,数易其稿,完成了专业必修课程学时、学分分配方案以及12门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撰写工作。期间,课题组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各门课程纲要进行了认真论证、审读、修改,随后向全国60余所高校的美术院系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4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研讨会",根据会议所提意见和建议对《课程纲要》进行修订和完善。2009年5月,课题组在京核心成员又对12门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统稿,最终出色完成了《课程纲要》研制工作。
当前,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正在蓬勃开展。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次艺术教育的开展,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参与的师资培养格局,各级课程改革的推进等因素都对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如何确保教师队伍在人文素养、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切实提高是迫切需要攻克的重大问题。
作为课题组专家多年学术研究和教育经验的结晶,《课程纲要》是教育部面向全国推广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各有关高校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开展教学评估、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部对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点进行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12门必修课程精心设定为《绘画基础》、《美术表现》、《设计基础》、《设计与制作》、《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美术教育实习》、《中国民间美术》和《工艺基础》。目前,《课程纲要》已经进入试点阶段,它的产生是我院研究力量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贡献,其推广执行必将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产生重大作用。
(学术科研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