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农村也可以折射出中国未来的命运,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推行,从取消农业税到农村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发展、环境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展,以及现在的农村土地流转制的提出。中国的乡村正在发生着巨变。村落和土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基础的载体,关注乡村就是关注中国将来的命运。一个变革的时代,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这样前沿的新学科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把握时代的脉搏,对国家文化遗产现状的保护、发展等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和文化判断,这一切应当建立在真实可靠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此次下乡即是社会实践教学的一次新尝试。
我们秉着把民间艺术还原到生活中去认知的学术理念,将认知还原到文化的发生地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书斋中的艺术,应该到活态的文化中去体悟与认知,而民间乡村正是提供这一切的活的图书馆与文化基因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是人,从人切入去认知,而不是从物到物。在具体的考察中不能只注重与美术相关的部分,促成其产生流变的许多因素大都是非美术因素,要去发掘生活背后真实的文化因素。新的教学理念开拓了文化视野,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调查方案,首先在调查地的选择上,选定吴旗县长城乡马辛庄村这样一个常态村庄作为考察地。并借鉴社会学普查的方法,对引起乡村变化的人口、经济、家庭组织、新制度对农民产生的影响等因素进行分析。在考察的重点部分根据教科文文化遗产的概念,将具体项目调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进行专题调查,细分了民居建筑、庙宇、农具、家俱,节气与节庆、婚俗、丧俗、风水、民间艺术等专题。在整体的调查中强调了人作为传承中的重要因素,着重对具体的传承人进行采访和记录。尽可能真实的记录当下的中国农村以及中国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村落人口大量外流打工,引发了乡村农业的不景气,曾经有过的手工艺也走向衰败,黄土高原流失的不仅是水土,还有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也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乡村文化建设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统一规划的新居民点中,人们从居住环境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一切也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而解决的方法应该是让农村发展起来,以农养农才能根本解决人口外流的问题以及产生的连环效应。
在这次下乡考察的教学当中我们采用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整体方案的制定、具体专题划分的讨论中,让他们利用四年的所学、对社会的了解,在具体的调查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调查回校后经过一个月的信息整合梳理,05级同学齐心协力出色地完成了五万字、几百幅图片的《村落文化形态调查》的田野报告,为文化遗产学系的田野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社会,也梳理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尝试着如何学以致用。下乡考察课让学生们通过乡村认识中国,而不是认识书本上的中国,切入到中国最真实的时代脉搏。而培养这种对生活、对乡村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注也是文化遗产学专业应该有的人文精神。
(文/图 林雅秀 杨雷 编辑 王晓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