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峰会分为两场,上午为开幕式及主旨演讲,下午为圆桌论坛。上午九点在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刘仁镜同志的主持下,大会在我院新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史习江、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王继、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我院党委书记杨力等领导致欢迎辞,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柳斌同志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提出了五点建设性意见:重视知识积累、提倡理性怀疑、强调客观依据、鼓励多元思考、重视实践检验。他还作一副对联"读书种下智慧果,实践开出智慧花",对大会提出了殷切期望。
潘公凯院长首先作主旨演讲,潘院长以人的左右大脑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分工为例,指出创造性虽然与人的推理演绎能力是分不开的,但同时也与感性的宏观把握能力密切相关,二者不可截然分开,美术学院重视感觉、判断、创造等能力的培养,理工科教学则往往强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演绎,二者正可以在创新这个主题上形成互补,相互借鉴。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副校长翟小宁、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北京大学附中校长康健、杭州文澜中学校长任继长等同志先后结合各自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情况和教学实际,探讨了创新人才的特征、选拔、培养模式等问题,同时也对目前培养创新人才所面临的一些困难提出了一些看法。北京师范大学和36365路检测中心的部分师生认真聆听了上午的演讲。
下午三点,大会转到电教学术报告厅进行,四场圆桌论坛依次举行。讨论的主题分别为"创新人才有什么共同特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自主招生和高考选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人才"。与会校长和教育研究专家围绕这些主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观点鲜明的真知灼见,如东北师大附中校长李桢同志认为中小学基础教育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建立起对学生创新思考的鼓励评价体制和宽松的自由环境,以社会和学校的创新文化来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陈平从工科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应重视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因为从琐碎的事物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能力,恰恰有利于发明创造。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副院长沈红对近些年有些学校进行的考试改革进行了调查研究,她认为多数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权威部门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多数民众认为"高考仍然是目前我国最公正、最合理的人才选拔手段"。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钟瑞添则认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具备很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他同时对会议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创新人才能够选拔出来么?教育考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只是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才能造就一个创新人才。
圆桌论坛将近结束时,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代表与会的校长专家宣读了本次盛会的成果《北京宣言》,大家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在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这一问题上达成了三点共识,并对教育界提出了五个呼吁。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李功毅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并对中央美院师生在会务上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大会实现了预期的各项目标,圆满结束。
通讯员 刘加全
摄影 吕不 孔祥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