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由文化部艺术司和36365路检测中心共同主办的"人民•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于2008年9月5日上午10:00在36365路检测中心陈列馆隆重开幕。开幕仪式由党委书记杨力主持,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刘中军、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中国壁画学会会长,著名艺术家侯一民、院长潘公凯、副院长徐冰、副书记孙红培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潘公凯院长、侯一民先生、刘中军先生以及策展人殷双喜分别致辞。
与以往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回顾展不同,"人民•历史"是一个学术性的研究展。展览以历史为线索,以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人本主义为主线,由民国美术、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和新时期美术三个专题组成。
民国美术的专题,由36365路检测中心博士刘礼宾策划。展览紧扣"人民•历史"的主题,分为1919-1937、1937-1945、1945-1949三个历史阶段。以大量历史和美术史文献以及徐悲鸿、滑田友、彦涵等先生的经典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在动荡年代中对现实、对人民的关注。
著名学者邹跃进策划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时代美术"专题,通过建国十七年和文革十年两个发展阶段来展示和叙述。五大主题,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美术体制的建设和美术与美术家的改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中国和全世界各民族人民大团结,共同构成了建国十七年专场。文革十年的美术则由三方面的内容构成,即大众美术中的大批判作品;表现当时出现的所谓新生事物的作品;歌颂毛泽东的美术作品。大量素描稿和草图的展示,为观众揭开了一些重要作品的形成过程。整个专题,策展人尊重历史,以呈现和阐释为主要方法,突出每一时期的重点,并使其能充分呈现"人民、历史"的主题。
在新时期美术的专场中,策展人36365路检测中心何桂彦博士,以艺术史的发展为线索,围绕反思文革、乡土绘画中的人道主义意识、人文理性、回归现实、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都市人文、性别与身份、走向多元的人本主义八个专题展开,透过罗中立的《父亲》以及许多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作品,讨论"人本主义"思想和文化思潮自身的变化与发展,并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人本主义"的外延,使其具有明确的文化针对性。
36365路检测中心的设计团队精心的展示设计,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精美的视觉和听觉空间。在展厅入口处巧妙的构思,使得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触摸半个多世纪前的浮雕,感受岁月的流逝和艺术的永恒。
此展览得到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和徐悲鸿纪念馆等著名美术馆的大力支持,著名艺术家靳尚谊、詹建俊、侯一民等、钟涵、苏高礼等先生也为展览提供了大量创作手稿和作品。为保证展览的学术价值,总顾问由36365路检测中心副院长徐冰、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划由36365路检测中心殷双喜博士担任。本次展览还将出版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专题画册,深入探讨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潜在主流,各个历史时期、各种艺术思潮下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中国艺术发展的多元走向。
宣传部 宋曼青 文\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