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庆
西域传来的佛教壁画艺术与汉民族固有壁画艺术的结合,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壁画艺术传统,绵延不绝数千年。不过,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条件的改变,近代中国的壁画艺术陷入沉寂、几近断绝。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恢复中国优秀的壁画传统,吴作人、艾中信、周令钊、黄永玉等几位艺术家受国家委托,曾创作了一些相当优秀的壁画作品,但随之而来的政治运动使这些壁画被淹没。
1976年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随之而来的拨乱反正让艺术家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中央美院的教师们抓住机遇,在第一时间便开始了筹备建立壁画教学研究机构的工作。在当时的学院领导朱丹以及油画系主任赵域等的支持下,1978年中央美院壁画研究室成立,由侯一民任研究室主任,张世椿任副主任。
在积极参与壁画专业筹建工作的教师中,有原属油画系的李化吉、梁运清、侯一民、邓澍、王文彬、秦岭、高英宗,有原在版画系的周令钊,有早年留学法国的王熙民以及中央工艺美院毕业、后又调到中央美院的张世延,还有落实政策后重又回到美院的王世椿和袁运生。自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尘封了百余年的中国壁画艺术之门被再次开启,中国壁画艺术踏上了自己的复兴之路。
作为教学机构,中央美院壁画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壁画人才,为中国壁画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1979年,壁画研究室从建制上发展成为独立的系科,并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1980年,"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其中张南颂、孙景波、华其敏、娄家本留壁画系任教,1981年至1982年壁画系第一届研究生戴世和与普通班毕业生李林琢、曹力留校任教,至此,壁画系形成了一个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班子,他们以一种高昂的工作热情,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担负起中国壁画艺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中央美院壁画系的教学工作侧重在纪念性壁画研究、民族传统壁画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现代壁画与现代壁画工艺的研究三个方面。其继承性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壁画的研究方面,而其开创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壁画技术及新材料的掌握和运用上。不过,这二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壁画系师生在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优秀壁画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壁画之路。
壁画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它对壁画家有很高的综合素质要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壁画的制作手法更加丰富,除了中西方传统的壁画制作方法,如中国传统重彩壁画绘制的沥粉贴金技法、西方传统湿壁画技法外,还涉及陶瓷工艺、漆画工艺、镶嵌工艺、金属材料造型工艺、多种材料综合运用工艺,甚至还涉及多媒体技术等等。正因如此,壁画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壁画家熟悉制作各种壁画的技法和材料的性质。它不但体现出制作者的设计能力、对大型壁画制作的控制能力,还体现出壁画家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基于此,壁画系自建立之日起就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教学结构,以期学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全方位的素质培养。
1985年,中央美院壁画系设立3个教学工作室,到2003年实行导师工作室制,经过壁画系教师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其教学构架逐渐得到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中央美院壁画系自己的学科体系,并完成了科目结构设置,即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法两大内容以及基础理论、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壁画工艺以及构图与创作5个部分。
壁画是一门公共艺术,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与特色,要求有助于社会风化。新的历史条件下,宣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成为壁画艺术的内在要求。例如1979年袁运生为首都机场大厅创作的壁画《生命的赞歌--欢乐的泼水节》,1987 年李化吉为北京图书馆大厅创作的《源远流长》,1985年至1989年侯一民创作完成的《血肉长城》以及1997年李林琢为外交部大厅创作的《华夏文明》等等,这些作品或歌颂生命高扬人文旗帜,或铭记先烈不忘国耻,或追慕先贤感悟民族魂魄......所有这些壁画的创作主题,无一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要求,中央美院壁画系在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放在首位。中央美院壁画系这种道德与技能并重的教学理念,使得它成功地为中国的壁画艺术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
30年来,师生的努力换来累累硕果。如今,在博物馆、图书馆、酒店、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我们都可能与中央美院壁画系师生创作的壁画作品不期而遇。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所壁画科系,作为中国壁画艺术的一个风向标,壁画系的师生们秉承前辈的志愿,为前辈、为自己,更为中国圆着一个世纪的壁画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