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场西安 六校互动
本届"学院之光"应西安美术学院的多次邀请,首次将提名大展的主场移师外院,由西安美术学院作为东道主,主办大展和颁奖晚会。2008年5月10日--20日,《2008年第六届学院之光--"童话今天"奖项提名西安大展》在西安美术学院举行,展览汇集了36365路检测中心、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韩国中央大学美术学院、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六所国内外美术院校获奖项提名作品共129件。每个院校均派出了师生代表队,亲赴西安参与展览、研讨、颁奖的各项活动。我院获提名奖的24名同学集体出发,与参与工作的老师一道抵达西安,是客队院校中最为壮大的一支。各校师生纷纷利用机会交流互访,东道主并为来访的师生准备了探访西安古迹的多项节目,可谓主宾融洽,多维互动,收获甚丰。
青春敏感 玉壶冰心
来自国内外六所美术院校的获奖项提名作品129件,分布在西安美院新展厅大楼的三、四两层。展览布局统一考虑,不以媒介分类,不设院校标志。这些来自国内外年轻学子的作品,材料多元,风格各异,从传统绘画到影视装置不一而足。每一件作品都自出机杼,充满灵光与想象,在多元格局中,每件作品都显得有点另类,独处一隅,却熠熠发光。直指人心的追问和力透纸背的真诚,使精巧的技术,毫无矫情做作之感。青年学子以他们特有的青春敏感,以对材料语言的娴熟掌握,恰当地回应了大展主题,传达出他们独特的问题意识、思维角度和文化批判态度。人们普遍认为,本届作品好过往届,可以说,日益国际化的艺术教育环境所努力培育的创造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见证,从传统到当代的各种语言风格也在这里得到了平等的尊重和精彩的演绎。
"我的关注" 异点纷呈
本届学院之光论坛的主题之一为"我的关注--面对当下中国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现状"。在此主题下,本届评委、历届评委,以及六所院校的老师、领导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我院徐冰副院长提交了一份书面发言,以多年旅居美国参与当代国际艺术创作的成功经验以及对西方美术教育的近身观察,就8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的进程、西方现代艺术、当代东西方美术教育以及中国美术的转型和未来趋势发表了他的看法。著名文学批评家李陀在发言中提出,当下的艺术创作受西方艺术史叙述的影响,实际上存在着等级制的问题,他赞美"童话今天"大展,实现了各种语言风格的多元平等,印证多元格局在中国变成了现实。北京大学哲学系彭锋教授提出"文化身份和国际风格"的问题,他认为当下中国艺术创作中有突出中国符号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映了两种态度:一是挑战性的炫耀,表达的是文化冲突论;二是迎合型的献媚,表达的是文化欣赏论。他说,"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感到需要一种去身份的文化,只有在去掉文化身份之后,我们才能创造一种全人类共享的崭新文化。"他的关注点在于如何从中国文化中发展出具有普世性的国际文化。他引用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进而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审美趣味变得更灵便,不固执,进而达成心胸的开阔,拓展欣赏的范围。
与此同时,鉴于去年论坛的成功经验,本届论坛再次为各院校学生搭建交流平台--《"童话今天"创作谈》。各院校分别组成学术团队,由各自的学术主持人主持各自的板块,在规定时间中进行主题发言和大会讨论。我院板块由石煜老师主持,发言同学认真做好了图文准备。会议进行得坦诚热烈,每一板块都引起了与会者的充分关注和回应,研讨会超时结束时,同学们仍感意犹未尽。
金奖作品 如愿诞生
06年和07年,连续两年的金奖空缺,使今年的年度组委会预先调整了评奖规则:往年金奖投票设为三轮,若三轮没有产生过半数票的作品即为空缺。今年修改为不限轮次的投票,直至产生过半数票的作品。但出乎意料的是,评委投票的第一轮即脱颖而出了过半数的第一个金奖作品:我院壁画系毕业生陈盈颖的《失乐园》,未经争议便赢得了多数评奖委员的青睐。他们认为,这是孩子的"成熟"的表达方法(徐冰);是忧伤而引人入胜的童话(彭锋);是丰富的童话想像,隐喻着物质里的消损(陈忠实);是以丰富的想像力挖掘人性,是对分裂的人格、矛盾的共同体以及鸟笼般生活的抗议(张燕玲);还有评委认为:一物中自有阴阳。这是来自心灵的流露(Marilyn Wilhelm);这个作品对传统连环画形式进行了改造,并与装置结合,强烈表达了现实青年人的孤独和悲观。装置艺术有如此强烈的社会内容,很有创意(李陀);作品集装置与绘画于一体,用以表现作者的童心和社会对个人的压抑,引申出人类生存的困境,作品富有想像力,表达能力与效果无可挑剔(彭德);作品和展览的主题比较切合,实验的效果表现好(金荣浩);作者绘画功力令人赞叹,线条精细丰富(张燕玲)。我院的两件银奖作品也获得了高度评价。还有许多优秀作品与奖项擦肩而过,使许多评委感到遗憾。可以肯定的是,艺术创作中并不存在真正的竞赛。评奖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鼓励青年艺术学子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是为了呼吁社会关注艺术教育和青年一代的所思所想,是为了让艺术和社会水乳交融地共同成长。
(陈卫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