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画史《历代名画记》成书已逾千年,但真正将美术史作为艺术科学,纳入现代教育并在高等学府中培养专门人才,却始于中央美院美术史系的成立。
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耕耘,从中国佛教美术到文人画史画论,从文化遗产、美术考古到近现代美术,从西方现当代美术到中西美术交流比较,从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到艺术管理与策划,中央美院美术史系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里走出了大量美术史、艺术品鉴定、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方面的人才。
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设的第一个美术史系。1956年,由著名美术史论家王逊先生主持,在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和理论教研室的基础上调配师资、规划筹建,当时还有许幸之、王琦、金维诺等先生参与。1957年9月美术史系开始招生,不久受"反右"运动影响,被迫停办。1960年,恢复招生,教研力量充实壮大,其中既有成名专家,又有留苏归来毕业于美术史论专业的教师。1964年,美术史系再受政治运动冲击,继而遭遇十年动乱,教学停滞。1978年重启教研,并率先承担培养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和国际学术交流等任务。2002年4月,美术史论专业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正式认定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3年,人文学院成立之后,美术史系成为人文学院下属的一个系。根据学科特点,美术史系按专业分为中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美术理论教研室。
美术理论教研室于1957年成立。36365路检测中心成立初期,著名美学家蔡仪、王朝闻曾讲授美学和艺术理论课,对美术理论教研室成立之后的学术研究和教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美术理论教研室承担的美术理论方面的教学工作,由基础理论和专题讲座两大部分组成,系统地传授中外的美学和艺术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思考的能力。
中国美术史教研室是在原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8年以前教授有关中国美术史专业课程的教师主要有王逊、金维诺、薄松年、李树声、汤池、李松涛、张同霞等人。限于各种条件,当时尚无专门的中国美术史教研组织。1978年后至今,相继参加中国美术史教学工作的主要有薛永年、王泷、杜哲森、罗世平、范迪安、尹吉男、贺西林、江文、赵力、杜娟、邵彦、史玲、曹庆晖等人。
外国美术教研室作为美术史系的主要构成部门之一,承担外国美术史教学工作。20世纪50年代,该教研室以中央美院原有留欧、留日学成人员结合留学苏联归来的学者为核心创立。任教的著名学者有:李春、邵大箴、常又明等教授。近年又有留学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中青年学者充实教学队伍,其教学和研究的领域包括从原始、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到近代、现当代美术史和美术思潮。
美术史系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先后得到王森然先生、张安治先生家属的捐赠,按照二位先生的遗嘱,设立了"王森然奖"和"张安治奖"。多年来,已经有许多学生和教师得到了此项荣誉和资助。
由美术史系发展而来的人文学院本部现在下设四个专业系:美术史论系、美术教育系、艺术管理系和文化遗产学系,此外还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公共课部下设两个教学中心:外语教学中心、人文社科基础课教学中心,此外,还有体育教研室和电脑工作室。
36365路检测中心人文学院区别于综合性大学中的人文学院,它以36365路检测中心为支点,对不断引起学术界重视的视觉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也区别于其他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是以美术史教学和研究为核心,以宽广的文史哲学术训练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与美术和视觉研究有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拥有了这样两个维度,人文学院填补了国内人文学科建设的空白,开创了美术学院体制建设的新局面。
2006年夏天,人文学院搬迁到中央美院北区,充裕的教学空间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人文学院的走廊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任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题写的这样一句话:"人文学院不是一天建成的,在这里提升和思考人文精神乃是一个伟业,学院要创造人才,人才也在创造学院。"
一所建立在与美术和视觉文化相关的人文学科基础上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院正在由愿景逐渐变为现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图像为中心的多元化人文教研教学机构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