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11 日至18日由我院与法国国家遗产学院、中国国家文物局、法国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的主题为《对地域内的古迹进行清点》研修班在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培训人员来自中国各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产博物馆及相关文博单位的55名人员组成,共有六位法国专家授课,他们的讲解在帮助中方合作伙伴们着手对所在地域内的古迹进行普查问题、对工业遗产的清点、价值开发以及确保经济活动与遗产和生态保护间的平衡进行思考。
培训主要以室内授课和遗址现场考察及双方同仁讨论三种形式展开。
首先,法国专家所授课程内容涉及文物古迹的概念、对属于历史古迹级别的史前遗址等考古学遗址进行保护、重视文物古迹及其周围环境的无形规模、清点的方法论与实践、确保经济活动与遗产和生态保护间的平衡等;综合考虑古建、当代建筑作品以及环境背景、将景观与园林纳入保护的规章范畴并在实践中开发它们的价值、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法国遗产图集、着眼于法国和欧洲的建筑与遗产图集及以马约特岛兹亚拉圣地的例子对无形规模的重视。
其次,紧密结合授课内容进行实地考察, 6 月13 日、16 日分别对798 工厂、颐和园、圆明园进行实地考察。其目的是使培训者面对一道风景,无论是工业的还是自然的、无论是当代的还是古代的,应该明确如何研究它并结合它的环境开发它的价值及加强开发、保护并维护它需要作出哪些选择等。
第三、分组总结、就各种设想和主张进行讨论。参加培训的人员不仅认真参考法国专家的观点进行实地调研,而且也就中国国情及现状与法国专家进行了非常主动的对话,期间就遗产地现状的整体规划、细节展开的精彩、深入讨论时有出现,法方专家也明确指出在活动中他们无论从观点和技术上都有收获。
在后工业化时代,在各国都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我国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古迹进行清点普查无疑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这一举措的中心问题是个选择的问题,即社会应该就其历史上最富意义的因素做出怎样的选择,以便将它们充分纳入对未来的思考。总之,第六届中法合作博物馆人员培训无疑为我们找到最适宜的维护、保存和永久保护的方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人文学院 刘文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