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20日,《中英视觉艺术博士研究与实践》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视觉艺术中心学术年会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召开。会议由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36365路检测中心和中国美术学院三所院校共同举办,主要议题为艺术实践类博士生的培养与教学。我院博士生导师薛永年、袁运生、张立辰、罗世平、许平等教授参加了会议。
19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许江教授代表东道主致开幕辞,他以《会通履远:中国美术学院实践类博士教学研究》为题,对国内艺术实践类博士的培养、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在随后两天的发言中,中国美院曹意强、宋建民、任道斌、吴海燕等教授分别从学科特点、培养方式、管理目标等方面发表了意见。
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尼克•斯坦利(nick stanly)教授介绍了英国艺术与设计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姜节泓教授结合英国艺术与设计博士课程的建构问题系统地介绍了博士生论文的原创贡献及其独到见解等相关要求。
我院罗世平、袁运生、许平、张立辰、薛永年等教授也先后在会上发言。罗世平教授以《艺术实践类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为题,就学者型艺术家的培养目标要求技、道合一的知识结构、学理化的专业课题与系统化理论研究的结构比例以及博士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理论的照应关系等三个问题展开探讨,认为课程设置、课题研究与培养宗旨是彼此结合的整体,需要在摸索过程中尽快形成最好的结合方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艺术实践类博士生的教育体系。袁运生教授发言题目是《博士生研究课题和创作实践的关系》,他认为就中西方艺术方式而言,西方用进化的观点理解艺术,中国的艺术则讲究融合,中国文化本身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弥补,所以我们要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中国美术的传统。在博士生的教育中强调民族文化立场,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根基之上,逐渐建立起中国美术的教育体系。许平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中国设计艺术高校的基本格局与教育定位》。他从博士生教育与中国设计教育的定位、设计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设计教育定位的再思考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高校设计教育过热问题,主张人类对“物”的开发利用应取节制的态度,对当代流行的“单一本质化”的现代史观与文化模式需加以分析。张立辰教授的发言重点阐述了中国画“文中之文”的特点。他从当年潘天寿先生“中国画要与西画拉开距离”的主张出发,指出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所谓“理解笔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游戏笔墨、玩笔墨,中国画博士生研究的课题要对此有理论思考,并要从民族文化的根本点上说明问题。薛永年教授就我院实践类博士的培养情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90年代是应用型人才的开始,培养高层次的美术人才是顺理成章之事。艺术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还要有文化理论的修养。另外,他还就36365路检测中心博导组的构成及课程设计作了介绍,说明了课程的系统性以及重建系统知识结构的必要性。
本次研讨会是首次国内外艺术院校联合举办的艺术与设计实践类博士生教学的专题讨论会,旨在交流三校在培养艺术与设计创作实践博士生过程中的经验并探讨存在的问题。会议结束时,本次活动的发起者伯明翰艺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斯坦利作总结发言。根据他的建议,“中英视觉艺术博士生研究与实践研讨会”将以年会的形式每年或隔年举办一次,并初步决定,下次年会将在我院举办。(研究生部 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