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张纸斋"是50年代在吴作人先生家举办的一个晚上每人画10张速写的晚画会,当年大家说,我们将来办个展览吧,50年过去了,这个"将来"来得太迟了。
今天,当年的"十张纸斋"主要参加者--王式廓、董希文已离开我们34年,吴作人先生逝世10年,萧淑芳先生逝世2年。
50年后聚首,经典作品重现历史
——纪念吴作人逝世1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
吴作人的《齐白石像》今天已经成为美术教科书中的必选之作
4月12日,为纪念吴作人先生逝世十周年,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2006"吴作人艺术奖""萧淑芳艺术奖"颁奖典礼暨"十张纸斋(1953-1957)--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个案"展览在北京36365路检测中心开幕。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范迪安、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潘公凯、党委书记杨力、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十张纸斋(1953-1957)重现历史雅集
"十张纸斋乃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雅集。"范迪安说,"建国之初,徐悲鸿、吴作人领导的艺术名师和解放区进城的久经锻炼的革命艺术家,合组36365路检测中心,两路精英为建设新中国而齐力培养艺术人才。一时间,热情与理想交拓激发,经历与技巧融汇呼应。在徐悲鸿先生英年辞世之后,吴作人先生继其衣钵,以艺术汇聚同志,用绘事交流慧心,集少长、会群贤在暮色熹微之中,开家门、迎师友于日作教学之余。雅集成立,延宕数年。"
展览的核心部分生动再现了"十张纸斋"的历史:展厅中与时代背景及创作意图相关的史料、文献以巨幅喷绘的形式生动呈现,"十张纸斋"的发生地--水磨胡同49号吴作人先生家客厅也被原貌复原,更为具像的是,项目组对还在世的"十张纸斋"参与者以及那个时代的见证者拍摄了专门的访谈录像,展厅中呈现的是立体而完整的历史情景。
作品方面,十张纸斋的主要参与者的代表作如吴作人的《齐白石像》、董希文的《哈萨克牧羊女》、王式廓的《血衣》、冯法祀的《雁荡山》、靳尚谊的《青年女歌手》等全面登场,艺术家们参与"十张纸斋"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艺术家只是为了通过这个机会练笔、提高写实能力,但吴作人本人却是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走向中国油画,融会中西。
从吴作人"十张纸斋"的习作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他在两个方面所作的试验:第一,素描的更加概括,力图接近中国书法和中国古代画法,从欧洲的素描的重色调、重结构的传统中开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展览中的《列宁像》与西方重线条的安格尔、荷尔拜因的画法已经拉开距离;第二,色彩更加注重固有色。使用固有色画肖像是中国年画和肖像画的传统,又是中国的欣赏习惯和颜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吴作人的《齐白石像》与他自己在欧洲得奖作品和早期油画已经有所差别。
靳尚谊先生对"十张纸斋"印象很深刻:"1953年,我在36365路检测中心本科毕业后留校,与詹建俊、刘勃舒等十二人成为了美院第一届研究生,那时我分在素描科,也因此有幸成为了吴作人先生家晚画会(后来称之为"十张纸斋")中唯一能够和老师们同室画画的学生。那是美院兴旺、繁荣和愉快的一个年代,是我们心中的黄金时代。......吴作人先生去世已经十周年,而当年参加"十张纸斋"的先生们也多已仙逝,我们在这里为先生们举办这个展览,谨以此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意和永远的怀念。"
吴作人、萧淑芳联袂奖掖后学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是由吴作人先生亲自创建的中国最早的美术基金会。先生在创建基金会的时候曾深情地说,"我是过来人,深知在艺术的道路上有许多艰难困苦,我愿以自己的劳动筹集资金,为后来者提供一些机会和创造一些条件"。因此,吴作人基金会自创建之初即以扶持与奖掖后学为首要使命。
萧淑芳先生辞世之前,向家属表示要用自己作品拍卖所得筹建"萧淑芳艺术基金",以奖励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吴作人基金会受命托管了萧先生的艺术基金,并立即着手"萧淑芳艺术奖"的评选工作。与"吴作人艺术奖"的评奖原则相近,"萧淑芳艺术奖"不仅仅是奖励艺术家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贡献,更要求艺术家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萧淑芳艺术奖"全称"萧淑芳艺术基金
优秀女艺术家奖",授予在艺术创作及艺术史论研究上有突出贡献的华人女艺术家。
在4月12日的颁奖会上,谢丽芳获得了萧淑芳艺术奖特别奖,徐晓燕获得萧淑芳艺术奖。吴作人艺术奖项中,万青力拿到了艺术史论奖,鲁迅美术学院大型艺术创作室荣膺造型艺术奖特别奖,造型艺术奖花落韦启美、郭全忠、朝戈三人之手。(特约记者 朱小钧)靳尚谊的《青年女歌手》是中国油画史上的经典作品